在能見度如此差的情況下,值班水手本應站在船頭協助瞭望,而事發時,值班水手卻正在排水艙協助抽水!
因為在偏離主航道後,石桂德隱約看到前方有兩道燈光,他想當然地認為這兩道燈光是主航道燈光,而實際上,那是為擴建維修大橋而掛在橋墩上的燈光。
就這樣,船撞了過去,慘劇發生了!
據了解,當時運沙船上配備了一部雷達、兩部對講機和一部GPS定位係統。如此多的安全措施,居然還出了這麼大的事故。
事故的原因不在於設備不先進,而是船長“想當然”的判斷。
“想當然”之所以會屢屢造成錯誤和悲劇,關鍵在於所有的行動都建立在自己的“想”而不是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和具體問題的分析上。
在一次有關“執行力”的研討中,談到“想當然”的危害時,一位中層管理者談到了自己的一個故事。
幾年前,他應聘到一家事業單位做電腦主管。由於工作非常努力,領導對他很欣賞,但因為一件“想當然”的事情,差點讓他丟了飯碗。
那是臨近年終的時候,大家都忙著整理自己的辦公室,將一些廢舊的報紙雜物清理後賣掉。他的機房裏堆了好幾台早已經被淘汰掉的舊電腦,很占地方,於是他想,反正這些電腦都已經被淘汰了,不如當廢品賣掉。
結果剛到門口,他就被保安攔住了,並且叫來了保衛科長,科長毫不留情地將他訓了一通,說這是單位的固定資產,怎麼可以隨便賣掉?即使不要了,也要經過單位規定的程序批準後才能報廢……結果因為這件事,他不僅被通報批評,還被扣了年終獎。
這件事對他觸動挺大,從此,他做任何事都不敢用“想當然”,而是細心細心再細心,終於憑自己的努力走上了領導崗位。
在工作中,類似這樣的情形並不罕見。其實,要想避免執行中的“想當然”並不難,隻要這樣做就不難實現:
首先,多問問自己:事情真是這樣嗎?
其次,再問:難道就沒有別的可能性嗎?
最後,還是要弄清事情的真實情況後再行動。
“膽大”離不開“心細”
執行往往是一個係統工程,既要敢於放手大膽去做,也要細心進行綜合考量,這樣才能保證任務的完成。
做事情前怕狼後怕虎,縮手縮腳,猶豫遲疑是不可取的。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了那個店”。
但是,光膽大也不行,一味的膽大就是莽撞和輕率,造成的損失也難以估量。因此,膽大的時候離不開心細。
膽大,勇於擔當,不怕挑戰,才能放手去做,而且做出成果;心細,則是為了將風險盡可能地降到最低。
膽大還需心細,隻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執行時才不會顧此失彼,才不會隻想一點、不及其餘,任務也才能不折不扣地完成。
在這方麵,彭德懷元帥就是我們的楷模。
彭帥一生經曆了無數戰役,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膽大,同時遇事冷靜、心細。
膽大心細,是一個將領、一個軍事家在戰爭中獲勝的重要因素。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在三次打擊敵人就要成功時,都選擇了停止戰役。而恰恰是這三次“停止”的戰役,對抗美援朝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按說,當時如果繼續追擊敵人,毫無疑問能夠再消滅一些敵人、擴大一些戰果。但彭德懷並沒有被眼前的小勝利所迷惑,而是果斷地停下來,不僅如此,還後撤了幾十公裏。
當時他的做法讓朝鮮方麵的領導人很不理解,為此,彭德懷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蘇聯駐朝鮮大使拉佐瓦耶夫對彭德懷說:“你要一鼓作氣,把美國人趕到海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