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性製造費用標準分配率=
變動性製造費用標準分配率=
確定了用量標準和價格標準之後,兩者相乘即可計算出製造費用標準成本。
固定性製造費用標準成本=單位產品直接人工標準工時x固定性製造費用標準分配率
變動性製造費用標準成本=單位產品直接人工標準工時x變動性製造費用標準分配率
製造費用的標準成本是按固定性製造費用和變動性製造費用兩部分分別編製的,將同一產品涉及的各部門固定性製造費用標準成本,用同樣方法可彙總得出該單位產品變動性製造費用標準成本。固定性製造費用標準成本與變動性製造費用標準成本之和即為該單位產品的製造費用標準成本。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若企業采用變動成本法,由於固定性製造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因此製造費用標準成本中不包含固定性製造費用標準成本,這樣,企業也不需要製定固定性製造費用標準成本。當某種產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的標準成本確定以後,即可通過彙總計算來確定該產品的標準成本。通常企業為每一產品設置一個標準成本卡,以反映產品標準成本的具體構成。
3.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
成本差異是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差額,實際成本低於標準成本所形成的差額稱為有利差異,實際成本高於標準成本所形成的差額稱為不利差異。計算分析成本差異,就是要查明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以降低產品成本,加強成本控製。
(1)直接材料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是指直接材料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它包括直接材料用量差異和直接材料價格差異兩部分。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直接材料實際成本——直接材料標準成本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直接材料用量差異
直接材料用量差異=(實際用量——標準用量)x標準價格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實際價格——標準價格)x實際用量
【例10—5】企業生產甲產品耗用a材料的實際成本為8000元,其中實際用量1600公斤,實際價格為5元/公斤,材料的標準成本為8100元,其中標準用量1800公斤,標準價格為4.5元/公斤,則: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8000—8100=——100(元)
其中,材料用量差異=(1600—1800)x4.5
=——900(元)
材料價格差異=(5—4.5)x1600
=800(元)
直接材料的用量差異是在材料耗用過程中形成的,它通常能反映生產部門的成本控製業績,影響用量差異的因素很多,如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和責任感,加工設備的完好程度,產品質量控製製度,廢品的多少,用料的節約與浪費等。有時用量差異可能並非生產部門的責任,如購入材料的質量與規格不符合生產要求,材料在保管中質量受損等。因此,要進行具體調查分析,才能明確責任。
直接材料的價格差異是在采購過程中形成的,它通常由采購部門負責,采購部門未按標準價格進貨的原因很多,如廠家價格變動,舍近求遠致使運費增加,不必要的罰款,緊急訂貨的額外成本,材料供應者的選擇等。當然,有些因素造成的價格差異可能並非采購部門的責任,如受生產影響導致采購批量的增減,技術落後要求采購較高質量的材料等,因此在分析價格差異時,也要查明原因,以便采取措施予以改進。
(2)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是指直接人工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它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和工資率差異兩部分。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直接人工實際成本——直接人工標準成本
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準工時)x標準工資率
工資率差異=(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x實際工時
【例10—6】本月生產甲產品實際使用工時1000工時,支付工資5200元,直接人工的標準工時為1050工時,標準工資率為5元/小時,則: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5200—1050x5
=——50(元)
其中:
人工效率差異=(1000—1050)x5
=——250(元)
工資率差異=(5200/1000—5)x1000
=200(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的形成原因,包括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設備的完好程度,動力的供應情況,材料半成品的供應保證情況等,它主要由生產部門負責,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材料質量不好,也會影響生產效率。工資率差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工人工資結構和工資水平變動,工人升級或降級使用等,工資、工資率差異一般由勞動人事部門負責,但有時可能也會涉及生產部門或其他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