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節 第64章(2 / 2)

彈性預算的業務量範圍,視企業或部門的業務量變化情況而定,務必使實際業務量不至超出確定的範圍。一般來說,可定在正常生產能力的70%~110%之間,或以曆史上最高業務量和最低業務量為其上下限。

彈性預算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多水平法和公式法兩種。

(1)多水平法(列表法)。采用多水平法,首先要在確定的業務量範圍內,劃分出若幹個不同水平,然後分別計算各項預算成本,彙總列入一個預算表格。就是一個用多水平法表達的彈性預算。在這個預算中,業務量的間隔為10%,這個間隔可以更大些,也可以更小些。間隔較大,水平級別就少一些,可簡化編製工作,但太大了就會失去彈性預算的優點;間隔較小,用以控製成本較為準確,但會增加編製的工作量。

多水平法的優點是:不管實際業務量是多少,不必經過計算即可找到與業務量相近的預算成本,用以控製成本比較方便;混合成本中的階梯成本和曲線成本,可按其性態計算填列,不必用數學方法修正為近似的直線成本。但是,運用多水平法彈性預算評價和考核實際成本時,往往需要使用插補法來計算“實際業務量的預算成本”,比較麻煩。

(2)公式法。因為任何成本都可用公式“y=a+bx”來近似地表示,所以隻要在預算中列示a(固定成本)和b(單位變動成本),便可隨時利用公式計算任一業務量*****的預算成本(y)。是一個公式法的彈性預算,其數據資料與前述多水平法一樣,隻是表達方式不同。

公式法的優點是便於計算任何業務量的預算成本。但是,階梯成本和曲線成本隻能用數學方法修正為直線,以便用“y=a+bx”公式來表示。 必要時,還需要在“備注”中說明不同的業務量範圍內,應該采用的不同的固定成本金額和單位變動成本金額。

3.彈性預算的運用

彈性預算的主要用途是作為控製成本支出的工具。在計劃期開始時,提供控製成本所需要的數據;在計劃期結束後,可用於評價和考核實際成本。

(1)控製支出。由於成本一旦支出就不可挽回,隻有事先提出成本的限額,使有關的人在限額內花錢用物,才能有效地控製支出。根據彈性預算和每月的生產計劃,可以確定各月的成本控製限額。這個事先確定的限額並不要求十分精確,所以,采用多水平法時可選用與計劃業務量水平最接近的一套成本數據,作為控製成本的限額。采用公式法時,可根據計劃業務量逐項計算成本數額,編製成本限額表,作為當月控製成本的依據。

(2)評價和考核成本控製業績。每個計劃期結束後,需要編製成本控製情況的報告,對各部門成本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是部門成本控製報告的一種格式。

在這個報告中,“實際成本”是根據實際產品成本核算資料填製的;“預算成本”是根據實際業務量和彈性預算逐項計算填列的;“差異額”是實際成本減去預算成本的差額,負數表示節約額,正數表示超支額;“差異率”是差異額占預算成本的百分比,表示節約或超支的相對幅度。這樣計算出來的差異額和差異率,已將業務量變動的因素排除在外,用以評價實際成本比較有說服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