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會計錯弊的類型
1.會計錯誤的概述
(1)會計錯誤的定義。
會計錯誤,也稱為會計過失。會計錯誤是指在會計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過失。財會人員由於種種原因在會計核算中發生各類失誤和偏差,這種失誤和偏差當然免不了與自身專業素質、處理業務的熟練程度有關,但經驗再豐富的財會人員也不會不發生任何失誤和偏差。
(2)會計錯誤的特征。
[1]會計錯誤並非故意,而是一種無意的行為。
會計人員是無目的的,不存在不良動機;且是行為人主觀也想盡力避免而非陰謀有意而為之。
[2]會計差錯從客觀後果上看,經辦人員並沒有從中獲益。如會計人員由於業務生疏,將應計入製造費用的車間管理人員差旅費計入了管理費用;出納人員由於粗心大意,誤將現金收入6000元記為600元,但並沒有侵吞差錯部分等。
[3]會計差錯可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影響,也可能並不影響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實性,而隻是在業務處理過程和方法上有不妥當的地方。
【例3-1】會計人員誤記會計科目或誤記金額,會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影響;但某出納人員為圖方便沒有逐日登記現金日記賬,而將幾天的業務合並填列等錯誤,違反了正常的操作規定,但並不至於歪曲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4]會計錯誤往往隻是個人行為,而非團夥行為。
[5]會計錯誤往往易於查找和糾正,一般不具有隱蔽性。
如果企業內部控製製度健全則錯誤很容易複核,能在賬目核對、試算平衡、內部審計等環節中被發現並被予以糾正。
(3)常見的會計錯誤。
[1]技術性錯誤。
技術性錯誤指財會人員由於對財會工作不熟悉或對相應的法規運用不正確而造成的錯誤,如憑證填得不準確、借貸方搞錯、小數點錯位、紅筆運用不當等。技術性錯誤常發生在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人身上。
[2]習慣性錯誤。
有些財會人員的不良習慣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操作差錯。如將幾個“0”連筆書寫,“6”的上麵太短而被錯認為“0”,“5”有時寫的像“3”,等等;某些科目名稱使用不準確、不規範,與其他行業會計製度混淆;有些字書寫潦草,讓人產生誤解等。習慣性錯誤是可以改變的。隻要讓某些財會人員改掉相關的壞習慣,這種錯誤就不會再發生。
[3]條件性錯誤。
條件性錯誤指由於客觀因素,主要是由於客觀條件不好而造成的錯誤,如缺乏計算器具、賬簿紙質不良、複寫紙質量低劣而造成的錯誤。
[4]操作性錯誤。
操作性錯誤指財會人員操作不當出現的錯誤。如按錯計算器按鍵、算盤誤計、筆誤或眼誤等。操作性錯誤是財會人員在工作中經常發生的,且原因各異,無規律可循,是最難避免的錯誤之一。減小操作性錯誤所造成的損失的主要方法是加強各環節的複核工作。
[5]管理性錯誤。
管理性錯誤指由於管理薄弱、基礎工作不齊備、有關財會人員的職責權限範圍不明,而使財會人員犯的錯誤。如由於推諉扯皮而造成的記賬延誤,由於無領導簽字造成該入賬的未入賬。管理性錯誤是財會人員及其領導協調和控製不力所造成的失誤,也就是說如果有關部門和領導加強管理,這類錯誤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6]責任性錯誤。
責任性錯誤指由於財務人員責任心不強所造成的本該可以消除的錯誤。如一些本應在複核中查出的錯誤,由於複核人員缺乏責任心而未複核出來。這類錯誤與財會人員的素質相關,也與內部管理的寬嚴及水平有關。
2.會計舞弊的概述
(1)會計舞弊的定義。
會計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預謀的、有針對性的財務造假和欺詐行為。它與會計錯誤有相近或相同的形式,但本質卻完全不一樣。舞弊是不可告人的,不敢公之於眾,往往伴有一定形式的偽裝和掩飾,通過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等手法將“水”攪渾,讓人難以發現。
(2)會計舞弊的特點。
[1]舞弊行為人主觀上是有不良動機的、故意的、有預謀的。
尤其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行為人由於種種目的以滿足自己或企業的私欲,而作出謊報重大財務事實的不誠實行為。
[2]會計舞弊一般會導致企業最終會計信息被歪曲或被掩蓋,與客觀事實不符。
結果造成舞弊人受益、舞弊企業受益或領導受益,而嚴重侵害了企業自身、企業職工利益、債權人利益和股東權利。
[3]會計舞弊一般是“地下”的。
行為人以種種伎倆予以粉飾、掩蓋,這使經濟業務嚴重失去了本來麵目,使局外人難以發現。
[4]會計舞弊有些是個人行為但更多的是團夥行為。
如企業領導為了騙取上市公司資格而授意財會人員虛列收入、少計費用等,或某些企業為偷稅漏稅而隱瞞收入、多報費用等。
[5]會計舞弊一般後果比較嚴重。
往往會導致企業財產受損、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稅收流失等經濟後果,而且它一般與經濟違法、犯罪行為伴生。
會計舞弊行為不僅為了自身的隱蔽性而經常 變化形式,並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舞弊的形式也會有所變化和發展。
(3)會計舞弊的慣用手段。
會計舞弊者經常采用的舞弊手段有:
[1]利用企業內部控製製度的缺陷和薄弱環節進行舞弊,以達到滿足私欲的目的。
【例3-2】某出納人員利用企業空白支票、財務專用章、法人印鑒未予分離保管的弊端,私自開具支票,挪用公款;經費報銷核算人員利用企業報銷審批製度不嚴密,而將自己的個人消費票據隨同有關業務支出一起報銷入賬等。
[2]拉攏掌握與自己職責不相同的人員串通舞弊。
【例3-3】某材料核算人員拉攏倉庫保管人員侵吞材料;產成品核算人員勾結產成品庫人員竊取產品;費用核算人員串通出納人員虛列費用侵吞公款等。
[3]隱匿或篡改憑證。
【例3-4】某出納人員隱匿收款單據侵吞公款;經費報銷人員篡改單據多報費用私吞;企業為隱瞞收入而隱匿銷貨發票或開具“大頭小尾”的發票等。
[4]虛構業務。
【例3-5】企業為虛報利潤而虛構收入,少計費用;為套取現金而虛構預借差旅費業務;出納人員為侵吞現金而虛構支出等。
[5]利用一些過渡性會計科目進行舞弊。
【例3-6】企業為調節利潤而故意多記或少記周轉材料,應付利息等科目金額;為隱瞞銷售收入而將其列入“預收賬款”科目長期掛賬;為套取現金而利用應收應付等往來科目來回倒賬等。
[6]故意造成一些相關科目的變動進行舞弊。
【例3-7】將“庫存現金”和費用科目同幅度多計金額以侵吞現金等,這種舞弊極具隱蔽性,看起來很像偶然的筆誤所致。
[7]發票造假或偽造單據。
如“陰陽票”、“大頭小尾”發票,虛開、偽造增值稅專用發票,侵吞企業財物,偷漏國家稅款,進行走私活動。
[8]收款不入賬或支出多計賬,將差額私分。
[9]虛報冒領、私物公報。
將個人所用物品和個人應承擔的費用,如炒股、賭博、遊山玩水、請客送禮、裝修房屋、購買高檔消費品、子女讀書、通信聯絡等作為企業開支項目列支報銷。
[10]將企業單位資金置於體外,供個人或團夥經營之用。
[11]惡意使用會計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12]惡意透支和非法集資,將所得資金用於炒股和期貨生意。
[13]利用計算機舞弊。
[14]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普及,舞弊者會盜用計算機密碼、暗藏計算機程序、擾亂計算機命令來使計算機財務係統生成一套“假賬”,這類舞弊常 被忽視,較難被發現。
3.會計錯誤與會計舞弊的區別
會計錯誤與會計舞弊都是與會計原則、會計目的相悖的,都不利於會計職能的充分發揮。這類問題發生後,都會造成會計資料之間或會計資料與實際經濟活動的不符。但會計錯誤與會計舞弊有著本質的區別。盡管如此,錯誤和舞弊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相互轉化。如某些舞弊者往往會借錯誤之名行舞弊之實,即采取故意製造錯誤的手法達到不良企圖。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結合各種因素,清楚錯誤和舞弊的區別,恰當處理兩種性質不同的錯弊行為,以達到保護無辜者,懲治違法者的作用。
(1)產生的原因及目的不同。
錯誤形成的原因是客觀的,是行為人不精通業務、技術和政策,不精心操作以及單位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不是行為人故意所為,行為人也不以實現錯誤的結果為目的,即不以侵吞錢物、粉飾財務狀況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