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1038年 [148-149] —1227年 [150] ),是中國曆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 [1] 。因其在西北,故稱之為西夏。 [2-3] 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曆經十帝,共189年。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 [151] 李氏政權共計346年。
唐末黨項拓跋首領李思恭因平定黃巢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 [151] 賜封五州之地。黨項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政權與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並吞後,李繼遷出走創業,990年被遼朝封為夏國王。 [4] 陸續占領河西走廊諸州。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 [101]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麵。夏毅宗到西夏崇宗初期,大權掌握在母黨梁氏手中。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金朝崛起後,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 [5-6] 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西夏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 [7]
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占地兩萬餘裏。對外關係上,表麵對遼宋金稱臣,實則對內獨立稱帝。前期與遼和北宋經常發生戰事,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麵,後期與金並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脅。
從
宋夏戰爭是發生在北宋時期西夏和北宋之間的一係列戰爭。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北宋的藩屬黨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北宋朝廷,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北宋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李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全麵爆發。直至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平協議,史稱“慶曆和議”。不過,後來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統治時期,宋夏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宋夏戰爭斷斷續續,依照北宋在位皇帝的順序,將仁宗時期與西夏的戰爭歸為第一次宋夏戰爭,英宗時期為第二次宋夏戰爭,神宗時期為第三次宋夏戰爭,哲宗時期為第四次宋夏戰爭,宋徽宗時期為第五次宋夏戰爭 。
西夏的祖先黨項族原居四川鬆潘高原。 [16] 西夏的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黨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後也”。 [17] 《舊唐書》載:“黨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