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1616年—1636年),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上,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創建的國家, [103] 為區別於完顏氏金朝,稱之為“後金”。曆經兩汗二十年,與明朝並立,是清朝的前身。

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並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 [104] 先後兼並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統一了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國號金,建元天命,群臣上尊號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106] 自尊為天命皇帝。 [107] 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起兵反明。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繼位,改元天聰。天聰元年(1627年)皇太極迫使朝鮮稱弟納貢。 [1]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同時皇太極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係列改革,繼續完善和擴大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史稱“天聰新政”。並改族名為“滿洲”。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後金建國之初,疆域東起日本海,西至遼東邊牆,南達鴨綠江,北接嫩江,占據了東北大部分地區。 [2] 改國號前夕,其疆域已經擴展到南達長城沿線,東北到外興安嶺,西北到貝加爾湖,西達青海, [118] [119] 東至庫頁島之間的廣闊區域。

努爾哈赤確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實際上是一種貴族共和政體。皇太極以八旗軍事製度為基礎,削弱女真貴族的權力,改革軍事、政治結構和製度,逐步確立了封建君主專製政體。

天命元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建國,號“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106] 關於後金國號,近代首位撰文探討先清時期國號議題者是日本學者市村瓚次郎,他運用朝鮮與金國往來文書、崇謨閣稿簿、金國汗致皮島將領函,並輔以《大金喇嘛法師寶記》碑文,論證先清國號為“金”。 [109] 其後的1914年,稻葉岩吉添補撫近門門額、遼陽喇嘛墳、大石橋娘娘廟等刻有“大金”字樣之文物,進一步印證“金國說”。 [110] 繼而,蕭一山1923年指出《內閣大庫檔》中的《皇太極諭軍民人等知悉》亦以“金”為國號,再度支持“金國

正統三年(1438年),建州衛遷至渾河上遊的蘇子河流域,以今赫圖阿拉為中心住牧。正統五年(1440年),建州左衛亦遷至此地,居佛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正統七年(1442年),

曆十七年(1589年)正月,努爾哈赤再戰兆佳城(今遼寧新賓趙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