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0000年前 西藏申紮縣多格則和日土縣紮布地區有古人類活動。
約7000~5000年前 西藏申紮縣、班戈縣色林措湖南岸有古人類活動。
約5000年前 西藏申紮、班戈、那曲、雙湖、普蘭、日土、吉隆等地有古人類活動。
約5000~4000年前 西藏昌都卡若、恩達以及林芝縣尼洋河流域、墨脫等地有古人類活動。建有半地穴環底、平底泥木牆房屋及半地穴石牆房屋。會製作石鏟、石斧、石鋤、切割器和研磨器等工具。還可以製作木器、骨器和陶器,已能夠飼養家畜和種植穀物。
約4000年前 拉薩北郊曲貢、林芝和瓊結等地有古人類活動。住地穴或半地穴。會製作石器、骨器、陶器等;陶罐上繪製有圖案紋飾。已能夠從事采集,穀物種植和家畜的飼養等生產。此時已出現石棺墓。
約公元前500年 (周敬王二十年) 西藏地區出現許多部落集團,一些部落已有名號。出現了蕃喀(BOD-KHA)、蕃康(BOD-KHAMS)等地域名稱。
約公元前126年 (漢武帝元朔三年) 聶赤讚普被推舉為西藏山南雅礱部落聯盟首領,成為吐蕃王室的第一代讚普。從他開始雅礱部落聯盟的首領實行世襲製。苯教在西藏地區傳播,聶墀讚普讓苯教師參與並協助管理部落政務。興建雍布拉康作為王室住所。
公元初 雅礱部落在止貢讚普時期,經濟文化有較大發展。學會飼養犛牛、犏牛;開渠引水灌溉農田,伐木燒炭;能冶煉銅鐵金屬,能夠鍛造簡易兵器、犁鏵等。還興建有青瓦達孜城堡。此時,苯教從象雄傳入。
公元1世紀 雅礱部落意肖勒在位時,以“突”(為二牛耦耕一天所能耕的地)為單位計算土地麵積。在河穀地帶集中開墾農田,農業有了很大發展。
公元3世紀中期 雅礱部落拉妥妥日年讚時,有印度醫生到雅礱地區傳播醫藥學及堪輿學知識。另有印度僧人帶來《百拜懺悔經》、《稻芊經》等佛教經典及小佛塔等。
公元6世紀末 雅礱部落達布聶塞在位時,從吐穀渾請來醫生治病。大臣赤多熱郎尊製定度量衡單位,以適應農牧產品交換的需要。讚普囊日論讚在位時雅礱部落吞並附近諸小邦,將勢力擴張到了拉薩河流域。
公元617年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 鬆讚幹布(囊日論讚之子)誕生,出生地為拉薩河上遊的墨竹工卡。
630年 (唐太宗貞觀四年) 囊日論讚被弑,鬆讚幹布即位。
633年 (唐太宗貞觀七年) 鬆讚幹布平定反叛的蘇毗等部,定都邏娑,建立吐蕃王朝。派吞彌·桑布紮等人去印度、克什米爾等地學習文字學。吞彌·桑布紮回吐蕃後費時數年,創製了藏文,並撰寫了藏文語法著作。鬆讚幹布在吐蕃大力推行藏文。與此同時,吞彌·桑布紮等開藏文佛經翻譯之先河。
641年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大唐公主嫁鬆讚幹布,由吐蕃大臣噶爾東讚等迎請文成公主到達拉薩。藏漢族工匠修建拉薩小昭寺,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佛像供奉於此寺內。赤尊公主修建拉薩大昭寺。鬆讚幹布派遣貴族子弟到唐朝都城長安入太學學習。鬆讚幹布將吐蕃劃分為四茹、千戶所,設官管理。初定行政、軍事製度以及一些法律。
649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封鬆讚幹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允許刻吐蕃讚普石像,列唐太宗昭陵玄闕之下。吐蕃使者請求提供蠶種,並派造酒、碾、磨、紙、墨等工匠,得到唐高宗同意。
689年 (唐武則天永昌元年) 茶葉及飲茶習俗傳入吐蕃,吐蕃開始製作瓷器。
731年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吐蕃使者以金城公主奏書向唐朝請求《毛詩》、《春秋》、《禮記》等書,唐朝如請賜予。
761年 (唐肅宗上元二年) 赤鬆德讚取消禁佛命令,派人去印度迎請高僧到吐蕃傳法。
768年 (唐太宗大曆三年) 宇妥·元丹貢布在堆龍德慶出生。在赤鬆德讚在位期間,吐蕃讚普有禦醫9人,分別來自漢地、印度、大食、克什米爾和吐穀渾等地,赤鬆德讚命譯師噶哇貝孜將這些禦醫的醫學著作翻譯成藏文,彙編成《國王保健紫色經函》。元丹貢布到印度、漢地學醫。他取各地醫術之長,數年後寫成《四部醫典》。
774年 (唐太宗大曆九年) 赤鬆德讚派人請來印度高僧菩提薩 (寂護)和蓮花生大師,在吐蕃傳播佛教。建成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個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由菩提薩 、蓮花生大師主持為桑耶寺開光,並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7名被後世稱之為“七覺士”的青年,成為第一批剃度的出家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