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曹錕軼事(1)(3 / 3)

曹錕不解地問:“雙胞胎?”

司嶽三道:“到時大帥就知道了。”

又過了數月,陳寒蕊分娩了,生下一個胖小子,恰在這時,吳佩孚在湖南前線打下了嶽州,捷報和喜報同時報到曹錕處,曹錕時年57歲,可謂老年得子,加之前線勝仗,曹恍然大悟道:“司先生真是神仙,吾老年得子,前線捷報又來,這不是雙喜臨門麼?”

當下,曹錕給兒子起了名字,叫“曹得嶽”(即曹士嶽)。又下令給司嶽三蓋房掛匾,並委任以副官之職。光園內外,張燈結彩,大加慶賀,各方人士也趁機巴結曹錕,送來賀禮,陳夫人因生兒子有功,也更加受曹的寵愛了。

天後宮“掛鎖”

後來,曹錕又娶了第四房姨太太,叫劉鳳瑋,自此,陳寒蕊因“吃醋”經常大吵大鬧,鬧得曹宅雞犬不寧。1936年終因患精神病而死,終年44歲。

劉鳳瑋與曹錕結婚時,曹已60多歲,而劉年僅19,可謂老夫少妻。劉本對嫁曹心裏不順,一日穿仆人衣服上街,適逢一相麵者,劉便讓其相麵。相者觀其容後道:“你雖穿女仆衣,卻是一品夫人的貴相。”

劉鳳瑋聽了又驚又喜,遂賞給相者100元大洋。其實這相麵的曾在某處見過劉鳳瑋,故用肯定之語道出了劉的身份。然而自此劉卻與曹的關係改善了。不久,劉鳳瑋生了一個男孩。當時曹錕到了天津,大喜之際,曹帶著兒子到了天後宮和玉皇閣進香,為這兒子“掛鎖”——一種保佑孩子長命百歲的儀式。並出錢把兩廟全部彩畫油飾一新,同時在兩廟掛匾,上題“保我次子”。

接“大王”

1917年8月,曹錕任直隸督軍兼省長期間,天津發了大水,曹錕便下令舉行“接大王”儀式。

接大王是怎麼回事?原來,在天津,從清乾隆皇帝時起,為愚弄老百姓,便利用道教實行愚民政策。每年春秋兩季,分別於舊曆二月、八月,由直隸總督親臨天後宮祭神。至期,府、道、州、縣及闔城文武官員齊來廟內。天後宮的南北兩側設有官廳,專為住持道士迎官接詔和官員休息之用。

每當自然界或天象發生什麼異兆,清政府的官員們基於迷信都有一番忙亂的舉動,那些僧、道也都跟著忙起來。如逢日食月食,官府就下令,闔城的僧道都動起來,有的到大堂前擂堂鼓,有的敲法器,大街小巷孩童們也都敲各種響器,說是嚇跑吃日頭或吃月亮的天狗。若久旱不雨,僧道便設壇念經。官府人員要上壇祭天。若逢霪雨成災或洪水決堤時,官府為消災禳禍,令闔城道士到大王廟侍候,舉行接大王的儀式。大王是什麼神呢?在《破除迷信全書》一書中這樣寫道:

我國凡江河碼頭的地方,多有大王廟,所敬的是河神,稱為大王。據說大王最喜歡聽戲,所以,凡大王廟中就必連帶著建立一座戲樓,按時唱戲給大王聽。若問大王是什麼樣子,據說乃是一條小長蟲,他能掌管江河中風浪的事,凡行船的,無不小心地加以奉祀……大王中有一名稱金龍四大王的,從前在運糧河中南起江淮,北到直隸通縣、天津,都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南北2000餘裏,兩岸上多為他建廟宇,按時祭祀。若要推究這位大王的起源,據滿清順治年間中過進士的安徽宣城人施閏章先生在他著作的《矩齋雜記》上說:“有一家姓謝的,隱居在浙江錢塘的金龍山,家有兄弟4人,長名謝紀,次名謝綱,三名謝統,第四個則名謝緒。時宋朝為匈奴(當為女真)所迫,遷都臨安,及至宋亡以後,他兄弟4人也都投到錢塘江裏死了,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與元朝的匈奴兵(當為蒙古兵)在呂梁(今江蘇銅山縣東南)鏖戰,似乎在雲中有天將揮戈驅河(黃河)倒流,元兵於是大敗。到了夜間,明太祖夢見一位文雅的書生前來拜謁,口中稱道臣是謝緒,上帝遣派為河伯官,今特來佐助真主戰爭,明太祖醒後,第二天遂封謝為金龍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