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牛肉貿易的政治風波
美國中部大平原是北美草原的主體,也是19世紀牛仔遊牧的“牧牛王國”。20世紀以來,美國把種植飼料育肥和草原放牧結合起來,創建了最負盛名的現代化肉牛業。起初美國牛肉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歐洲。20世紀50年代開始,歐洲經濟走上了快速複蘇之路,保護本國農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政策與戰略選擇。特別是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成立後,為限製美國農畜產品進口,采取了一係列國際貿易壁壘和國內巨額的財政補貼政策。此後,亞洲地區成為美國牛肉出口的最重要市場。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之後,加拿大、美國相繼發生了瘋牛病疫情,引發了全球對美國牛肉的世界性恐慌,各國紛紛出台了嚴厲的禁止措施,限製美國牛肉的進口。盡管仍有些灰色渠道打著“澳洲牛肉”、“南美洲牛肉”的旗號變相進口美國牛肉,但總體來說,21世紀以來丟掉亞洲各國牛肉市場成為美國的國家之痛。美國上自總統、議會、各相關政府部門,下到生產者和經銷者,都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試圖重新打開各國的牛肉貿易大門。
中國台灣的美國牛肉風波。2006年1月,台灣同意開放30月齡以下的不帶骨牛肉的進口。由於瘋牛病隻存在於成年牛體內,而且美國牛肉的檢疫追溯製度比較完善,哪一部分肉產自哪頭牛、來自哪個牛場都有明確的標誌,所以這一有著嚴格限製條件並隻準單一產品的進口許可協議並未引起很大的爭議。台灣的一些牛肉嗜好者又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品嚐到久違的美國牛排,轉而大力支持這一政策。餐館的牛肉訂單也越來越多。2009年10月,在美國有關方麵的壓力下,台灣放寬了美國牛肉進口的限製條件,允許增加帶骨牛肉、內髒、鉸肉的進口。因為這類產品帶病原體的風險比較高,而且進行檢疫追溯也很困難。所以放寬限製條件引起了部分專業人士、消費者的質疑,進而演變成一起社會風波和政治風波。這場牛肉風波除經濟利益的考量之外,其政治意味在於:美國很清楚,台灣在軍售、外交方麵急待美國做出具體承諾,因而以牛肉禁令的讓步換取美國的支持;美國則利用台灣有求於美國,意圖在更大範圍突破亞洲市場對美國的禁令。台灣反對黨卻乘機抹黑當局,煽動民眾對當局的不滿,喊出了“誰讓進口誰下台”的口號;一些市縣鄉的當政者為了獲得當地食品業者和民眾的支持,掀起了對美國牛內髒“不賣、不買、不吃”的三不活動。因此,一場風波下來,盡管當局聲稱將以“三管五卡”的嚴格程序禁止有爭議的鉸肉、內髒進口,但是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支持率仍然大跌了十多個百分點。
2010年1月5日,台灣地區的立法機構通過了《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主要內容是禁止進口10年內發生過瘋牛病地區的高風險部位,包括牛的頭骨、腦、眼睛、脊髓、鉸肉、內髒及其相關製品的進口。這一法案的通過,使台灣進口牛肉有了明確的法定依據,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牛肉製品的進口門檻。至此,席卷島內政壇數年的“美國牛肉”風波暫時告一段落。
在美國本土2003年發生瘋牛病前,台灣地區每年從美國進口1萬多噸牛肉、4000噸左右牛內髒。2004年進口基本停止。2006年進口牛肉達2.1萬噸,超過了2003年以前的進口數量,但牛內髒始終沒有恢複大宗進口。法案通過的當年,台灣前10個月從美國進口的牛肉就達到3.2萬噸,幾乎相當於美國發生瘋牛病之前進口數量的3倍。至此,美國牛肉和大洋洲牛肉共同占據台灣市場的格局得以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