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政府同意美國牛肉有條件進口的第二天,本土韓牛肉的價格下降8%,激起農戶和左翼團體的抗議遊行,並演變成持續性的反美、反李明博總統的政治風波。李明博的支持率急劇下降。韓國政府一方麵向美國提出了更加嚴格的牛肉進口條件,另一方麵對每頭韓牛補貼10萬~20萬韓元(合人民幣700~1400元),並取消1%的屠宰稅,還對韓牛實行原產地標誌的特殊保護政策。韓國人口稠密,可供養牛的地區非常有限。即使是采取了高密度的飼養方式,產量也不會有大的提高。高額補貼和優惠扶持,隻能更加增強美國牛肉的內在競爭潛力。
南美洲草原的“世界肉庫”
南美洲的拉普拉塔大平原、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安第斯高原都有遼闊的草原,素有“世界肉庫”之稱。特別是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最負盛名,而巴西的稀樹草原最為遼闊。
阿根廷烤肉及牛肉生產。很多人都說在內蒙古可以“大塊兒吃肉”,而在阿根廷,我3次領略了當地的烤肉之後,才知道國際上也流行“大塊兒吃肉”。一次是在一個普通餐廳用晚餐,向導為每人安排了一份烤牛肉。端上來時才知道,每人一份的牛排竟然重達800克,同行的中國人都驚呼“太大了”。我要的“中等熟”,一份看起來與別人“全熟”沒有什麼差別,但動手用餐刀把周邊脂肪剔掉時,一擠壓即流出了淡淡的紅色湯汁,看起來很像是“血水”。吃起來雖然還算“鮮嫩”,但比起在加拿大和美國品嚐過的牛排顯然要粗硬一些,可是牛肉的風味卻保留得很足。另一次是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自助餐廳。9美元的標準可以選擇很多種海鮮、肉和蔬菜。其中的烤肉使人既大飽眼福,又大飽口福。在餐廳一角的大烤爐上,一位廚師將一塊差不多有10公斤的紅白相間的大肉片平鋪在烤肉架上,下方20厘米處是紅紅的木炭火。牛脂滴在火上泛起一縷縷火苗。滋滋的烤肉聲伴隨著食客們選餐和用餐,別有一番風趣。大約過了20分鍾,外圈的牛肉即烤熟了。客人們要肥要瘦、要多要少、要烤老一點還是烤嫩一點,廚師都一應滿足。像我喜歡吃“生一點”的,特意要中間部位,糊焦味少一些,肉卻顯得更嫩。鹽、醬油、其他調料,都按自己的喜好選用。還有一次是在潘帕斯草原的高喬人牧場。大約在開餐前1小時,廚師把牛肉放在微弱的炭火上慢慢烤,烤出的牛肉就顯得老得多。品嚐3次不同形式的烤肉後,給我的印象是阿根廷的牛肉味道非常濃厚,但肉牛的選擇、屠宰年齡、煎烤過程都不太嚴格,因而嫩度、多汁性比在美、加餐廳的西式牛排略顯遜色。盡管如此,原汁原味的草原牛肉還是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阿根廷人均牛肉消費量在世界上曆來是最高的。20世紀50年代曾突破人均100公斤,以後長期保持在人均70公斤左右。保持牛肉高消費水平的基本條件是依托南美洲最優良的草原—潘帕斯大草原能夠生產出大量價廉物美的牛肉。潘帕斯草原麵積遼闊,地處溫帶,光照、熱量、降水等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宜墾宜牧,種植業和畜牧業都很發達。肉牛品種與美國、加拿大相似,以適合放牧的安格斯和海福特牛為主。母牛一生在草原上放牧。犢牛在春季出生後,隨母牛群在草原上放牧12~15個月,然後轉移到育肥場,以青貯飼料為主,補充一定量的玉米或強化飼料進行集中育肥。當體重達380~450公斤時送往屠宰場,屠宰月齡為18~24個月。品質較差的牛屠宰時體重超過450公斤,屠宰月齡可達30個月以上。屠宰過晚、體重過大的牛所產牛肉纖維老化,膠原纖維增加,脂肪過多,食用時鮮嫩度下降,因而質量檔次和售價也相應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