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美洲牛肉稱雄世界(2)(3 / 3)

阿根廷養牛業禁止在飼養過程中使用任何激素和生長素,因而不像美國牛肉那樣受到歐洲國家的嚴格禁止,可以進入世界各大洲的市場。阿根廷養牛方式中的放牧成分更多一些,牛肉的脂肪比例、不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含量比圈養型的牛肉都要低,這一點更被歐洲人看重,因為歐洲養牛更依賴密集的人工喂養。對阿根廷主要依靠放牧生產的外觀、風味、安全性、健康性兼優的牛肉網開一麵也就很自然了。20世紀後期,阿根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牛肉出口國。2003年美國發生瘋牛病導致牛肉出口市場受阻後,阿根廷牛肉有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出口量猛增,2005年達到創紀錄的70萬噸。但是受阿根廷持續金融危機和經濟全麵衰退的影響,養牛業也受到嚴重打擊。2010年阿根廷人均牛肉消費量為46.8公斤,為90年來最低水平。出口牛肉30.2萬噸,為進入21世紀以來最低水平。這種狀況引發我們莫大的感歎:草原與現代經濟、現代人的關係竟是如此的密切。在經濟振興時,草原可以為現代人提供“大塊兒吃肉”、吃健康肉的樂趣;在經濟衰退時,即使是吃肉傳統再深厚的民族也隻能望草興歎—因為沒有現代經濟的動力和環境,有再多再好的草地也難以轉化成肉。

巴西牛肉異軍突起。巴西養牛達2億多頭,全國1.8億人口,人均1頭多,是全世界最高水平。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巴西沿用傳統的養牛方法,肉牛到四五歲時才可以屠宰,所產牛肉老、硬、肥,養牛業消耗多、效率低、肉質差,這一點與我國的傳統養牛業十分相似。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前總統盧拉的政府製定了一係列政策,全麵推進現代養牛業,包括提供養牛政府貸款、鼓勵開墾土地、引進先進技術、實施出口翻番計劃等。肉牛推行2歲即屠宰,帶動養牛效率大幅提高,出口量連續10多年增長迅速。2003年超過澳大利亞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牛肉出口國,出口對象主要是俄羅斯、中東等質量標準和檢疫要求較低的國家。近幾年,巴西年牛肉產量維持在900萬噸以上,出口量在200萬噸上下波動。

巴西養牛業的基礎是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的放牧場。近年來大規模開墾稀樹草原,開展種植飼料人工育肥,使養牛周期大為縮短,養牛效率顯著提高。巴西高原麵積達500多萬平 南美洲稀樹草原方公裏,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最大的高原。雖然地處熱帶氣候,但海拔一般達到600~800米,地勢較高,氣溫適宜;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上下,植被多為稀樹草原,非常適合放牧牛群。亞馬孫平原大部分海拔在150米以下,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2500毫米。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都很豐富。20世紀70年代後,巴西提出了“開發亞馬孫地區”的計劃,通過發展養牛以解決東北部的貧困問題。近20多年來,亞馬孫地區成為巴西養牛業發展最快的地區。有環境研究報告指出,2007年亞馬孫地區養牛頭數超過7400萬頭,人均3.3頭,有的州達到人均9.3頭。由於土質肥沃、牧草繁茂,每公頃放牧牛可達1.4頭,最高達3.8頭。環境保護組織指責巴西砍伐樹木來增加放牧場,但巴西政府聲稱發展養牛業沒有破壞森林。

巴西養牛頭數多,牛肉價格低廉。在巴西各大城市,隻要花普通飯菜的價格就可吃到一餐豐盛的巴西烤肉。巴西烤肉的種類比較多,有生肉直接烤,也有煮熟後再烤,有烤肉串,也有烤肉塊。烤牛肉和烤羊肉同時提供,各種烹製方法的烤肉一道道放在推車上送到桌前,供客人選用。我的感覺是煮熟再烤已大失草原肉的原本風味,需要大量的佐料增加味道。生肉直接烤則因為巴西的養牛方法所致,吃起來雖然味道濃鬱,但需要一口好牙齒—因為這是征服老、硬牛肉必不可少的“利器”。盡管如此,巴西烤肉種類較多,而且采取了送到餐桌供個性化選擇的方式,可以迎合現代人習慣的消費風氣。這也可能是在我們國內巴西烤肉比較盛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