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內蒙古肉類珍品的傳承與發展(2)(3 / 3)

草原肉餅現在以蒙古餡餅的名稱出現在城市的很多餐館裏。但是由於不存在當年草原上麵粉緊缺、羊肉便宜的條件,反而是肉麵比價高得出奇,當然肉餡厚、麵皮薄的特點也就不複存在了。有的在餡兒中還加了大量的蔬菜,用油也少得多了。這種改變對人體平衡營養,增進健康是有益的。製作得當的肉餅,用較少的羊肉和油脂也可以保留濃鬱的草原羊肉風味。

活羊出口

在20世紀60年代,錫林郭勒盟外貿公司就曾組織由阿訇屠宰後的羊胴體(白條羊)向阿拉伯國家出口。當時在牧區收購一隻羊僅需10多元,而出口一隻胴體即可換回幾十美元的外彙。羊胴體出口對解決國家外彙緊缺問題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外貿部門恢複了羊胴體出口。中東市場每年從澳大利亞、新西蘭進口大量活羊,供日常消費和麥加朝聖期間宰牲祭祀。來自中國內蒙古的羊胴體特別受到高檔消費者的推崇,而且由於物以稀為貴,售價也高得多。我們這裏看似平常的大尾羊,竟然受到阿拉伯富有階層的特別青睞,還能為國家建設換取與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外彙,這使我們這些畜牧工作者特別振奮。

20世紀80年代,牧區交通條件已經有所改善。外貿部門抓住時機開始試行活羊出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令人滿意的效果。此時,我國的公路運輸係統已初步成網。從產地烏珠穆沁草原途經赤峰、遼寧西部直達河北省秦皇島港口的千裏活羊運輸補給線很快建立了起來,外貿部門在港區附近租地建立了專用飼養場。活羊出口數量從1萬多隻試驗起步,很快增加到10多萬隻。當時牧區收購一隻符合標準的活羊,內貿價僅需30多元人民幣,外貿收購價為40多元人民幣,按當時彙價折算約為10多美元。而中東市場活羊售價在100多美元,秦皇島港離岸價約40美元左右。各個環節的價差如此之大,牧民、經銷商、運輸方、內貿、外貿等各方都是有利可圖的。在20世紀90年代初外貿體製改革前,活羊出口由指定的一家國有公司壟斷經營。五六年經營下來,出口規模和收購區域都呈現出穩定發展的態勢。

到了1992年,突如其來的出口羊收購大戰在錫林郭勒草原打響。收購價格從50元、60元,很快抬升到八九十元,收購範圍也從烏珠穆沁草原擴大到阿巴嘎、錫林浩特,甚至到了蘇尼特的荒漠草原過渡帶,可見利潤之豐厚。羊的標準從“純而又純”的烏珠穆沁羊降低到明顯混血和退化的混雜群體,重量標準也從45公斤、40公斤,一路降到35公斤,收購時間從預定計劃、秋季集中改為一入夏即開始搶購。後來才知道,外貿體製改革後,獨家專營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前幾年專營的巨大利潤吸引其他外貿企業紛紛進入活羊出口市場,不管有沒有這方麵的設備、隊伍和經驗,全國有十幾家外貿企業爭搶原先一家獨霸的領域。十幾家外貿公司的“腿”都伸到了同一塊草原。於是,抬價搶購、以次充好、沿線偷換羊隻等缺乏有效管理而發生的混亂現象愈演愈烈,一年混戰下來,大部分公司皆虧損。收購大戰使活羊出口貿易受到了致命打擊。據說有的公司在港口裝船前,為了使重量不夠標準的活羊能通過檢查,在稱重前給羊飲大量的鹽水,導致羊在船上出現成批的鹽中毒而脫水死亡,使外商蒙受了損失,也毀掉了中國公司的信譽。紅火了幾年的活羊出口貿易在混戰兩年後戛然而止。

2009年,一位多年從事肉類國際貿易的台灣商人重新發現了烏珠穆沁羊的出口價值。他的辦法是在東烏旗建成了一座在當地最為現代化的屠宰加工廠,按伊斯蘭教的方式將綿羊屠宰加工後,利用充氮真空包裝冷藏,運輸到中東地區銷售。在不結冰的狀態下冷藏,可以比過去低溫冷凍更好地保留羊肉的原始風味。據主人講,用這種方法運到中東的胴體與活羊出口海運到當地屠宰的羊肉在風味、質量、價格上沒有多大差別,完全可以取代過去費時費力、組織管理困難的活羊出口。在參觀工廠時,主人給我們展示了零度左右冷藏已達45天的羊胴體。剛從包裝袋內取出時全身呈灰白色,過了幾分鍾氮氣揮發後,胴體的脂肪、肌肉全部恢複了原本的鮮豔顏色,跟新加工的胴體沒有什麼觀感上的差異。在我們繼續參觀的工夫,那隻展示過的羊胴體已烤製烹調完畢,品嚐後果然是保留了地道的草原羊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