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1973年,我所在的錫林郭勒盟東烏旗畜牧工作站第一次比較研究了烏珠穆沁牛在1歲半、2歲半、6歲半3個年齡段的產肉性能,得出了當地牛雖然早期產肉量較少,但育成後的產量相當可觀的結論,因而發展牛肉生產大有可為。
我還體驗過草原牛肉與草原羊肉一樣細嫩鮮美的味道。在牧區工作時,一位生產隊領導將一頭因管理原因需要處理的1歲半小牛批給我作為冬儲肉食。想不到那時普遍認為“沒有香味”的小牛肉實際上吃起來味道並不比習慣食用的成年牛肉差,反而肉質細嫩的獨特優點給食用過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即使牛肉塊與土豆、蘿卜或其他蔬菜同時下鍋燉煮,食用時也沒有老、硬、生的感覺。特別難得的是,不用任何調料,隻加少許一點鹽,不管是單獨煮肉還是與其他菜肴同煮,永遠是肉、菜、湯都有濃厚的香味,顯現出草原牛肉“自帶調料”的本色。20世紀80年代,自治區牧科院將蒙古牛和世界幾大著名肉牛品種進行產肉性能研究和烹飪後品嚐試驗,結論是:雖然草原土種牛的產肉量和育肥性能較差,但牛肉味道和肉湯味道均以本土草原牛肉為最佳。
推動肉用牛發展的最有力措施是品種改良。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個肉牛品種如夏洛來牛、利木讚牛、短角紅牛、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都已引進到內蒙古草原,並建立了純種繁育場和種牛站,同時建成了自上而下的冷凍種源供應體係。在大規模開展雜交改良的基礎上,育成了中國草原紅牛、中國西門塔爾牛、科爾沁肉牛等新的肉用牛品種。與此同時,烏珠穆沁牛、紮格斯台牛及其他地方優良品種的選育經驗繼續發揚光大,不僅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區,牛的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而且在荒漠草原區,牛的發展也扭轉了退勢。現在以“呼倫貝爾黃牛肉”、“錫林郭勒草原黃牛肉”、“鄂爾多斯黃牛肉”、“科爾沁牛肉”為名的牛肉暢銷遠近,廣受青睞,實際上都是草原牛肉,其中尤以“通遼肥牛”和“科爾沁牛肉”最為著名。
科爾沁草原率先培育肉牛品種
科爾沁草原位於中國北方內蒙古草原的東端,地處大興安嶺東麓。境內河流縱橫,土質肥沃,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年降水量達350~450毫米,無霜期可達150天。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不僅在中國的草原區難以尋覓,就是在世界各國草原區也十分少見。
考古表明,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先期,貫穿科爾沁草原的遼河、烏力吉木倫河流域就出現了農耕和村落遺址。此後,隨著氣候發生幹冷期和暖濕期的數次交替和古代人類先民的民族變遷,遊牧和農耕也出現過交替演變。蒙古統一契丹、女真後,科爾沁草原維持了較長時期的遊牧生活,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逐步準許開墾農田。19世紀中葉清朝皇帝“放墾蒙地”之前,科爾沁草原的農田開墾已經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到清朝末期的20世紀初,形成了沙地和丘陵以草原放牧為主,河川平原和沼地以農耕種植為主的分布格局。其後隨著人口增加,開墾比例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