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草原肉類爭奇鬥豔(1 / 2)

中國的草原總麵積達60億畝。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山分布在很多省區。外地人到草原地區都會遇到“我們這裏的牛羊肉最好吃”之類的介紹。本書僅就一般了解舉出幾例。

新疆草原肉類

新疆草原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25%,大部分為年降水量100~200毫米的荒漠草原。天山、阿爾泰山和帕米爾之間的山間盆地和河穀地帶年降水量可達500毫米左右,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河流兩側的沙漠綠洲也盛產牛、羊和駱駝。

羊肉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主要肉食品。有些美食已成為全國乃至海外食客追捧的對象。

烤羊肉串。新疆烤羊肉串是在保留草原羊肉天然醇香的基礎上,在洋蔥和鹽水中醃製片刻,然後在旺而無煙的木炭火上燒烤,烤好一麵再翻過來略烤另一麵,不可反複翻烤,也不可文火慢烤,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和美味。根據不同的口味要求,也可加少量的孜然香料和辣椒粉,使味道更加濃鬱。正宗的烤羊肉串是把草原羊肉原本鮮香味、火候適中的烤香味及調味料的香味組合在一起的烹製產品。如果要品嚐原汁原味的草原羊肉香味,就不必加調料和香料,隻將羊肉串在淡鹽水中略加浸泡,快烤現吃,其味鮮美無比。如果是口味略重的食客,可以加點洋蔥末。如果擔心羊肉有腥味,或嗜好香料和辣味的食客,再加孜然粉和辣椒粉。通過現場個性化的選擇,幾乎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口味,既飽“眼福”,又飽“口福”。因而烤羊肉串不但風靡全國,而且受到海外賓客的熱捧。街頭攤位、高級賓館、家庭廚房,幾乎在任何條件下都可做出美味的烤羊肉串。以烤羊肉串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也層出不窮,是草原美食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有益探索。

羊肉抓飯。羊肉抓飯由羊肉或羊排骨、胡蘿卜、洋蔥、大米烹製,是融飯、肉、菜為一體的大眾方便食品。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燜製的方法使米飯、蔬菜充分吸收羊肉的天然香味,肉湯、米湯全部吸收到大米粒中,加上洋蔥,使香味更加濃鬱。羊肉、胡蘿卜、洋蔥還有滋補作用,因而對強身健體很有幫助。新疆羊肉抓飯少數民族語為“波勞”,意為混合飯,並沒有“抓”或“手抓”的意思。用手指、筷子、勺子等不同工具食用,風味完全相同。“抓飯”是外地客人給予的名稱,現在已廣泛使用,約定俗成,在飯店用筷、叉、勺食用,並不影響草原美食的實質內涵。

青藏高原肉類

犛牛肉。全世界目前有犛牛1400多萬頭,其中90%左右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犛牛的生存環境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空氣清新,飼養條件粗放,與北極熊、南極企鵝共稱為“世界三大高寒動物”。高海拔的環境特點是空氣壓力低、含氧量少、太陽輻射強。在特殊的環境中,犛牛的生理機能比一般家畜更強盛,因而犛牛肉的營養成分更為豐富,更有利於人體健康。據說冬蟲夏草的補益作用就是在犛牛身上發現的。起因是犛牛采食冬蟲夏草後特別強健,被牧人發現,進而影響到世人。犛牛肉被譽為“牛肉之冠”,具有高蛋白質、低脂肪、低熱量、富含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的特點,對增強人體抗病力、細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裨益。目前,犛牛肉的烹製方法與其他牛肉尚沒有實質性區別。在市場上比較有影響的是風幹牛肉,開發的潛力比較大。在藏區也有餐飲業者烹製生食犛牛肉片,頗有“雪花牛肉”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