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羊肉。青藏高原擁有綿羊總數約為2000萬隻,其中青海羊肉最早在國內大城市被認知。自古以來,藏、蒙、回、漢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羊肉生產和食用方法互相交融,充分發揮了羊肉特有的風味。青海高原海拔高、牧草種類多,空氣清新,環境無汙染,所產的羊肉營養價值高,味道純正,深受當地群眾和外來賓客的歡迎。在青海經常可以聽到的一句話是:“我們這裏的綿羊吃的是冬蟲夏草,喝的是高原礦泉水。”對綿羊肉的評價可謂至高之極,以羊肉之味美為榮溢於言表。
寧夏羊羔肉
寧夏草原地區利用放牧和圈養相結合培育的寧夏灘羊,是我國蒙古羊係統特有的優良品種,以裘皮為主產品,同時肉用性能良好。羔羊在45日齡屠宰時,剝取的裘皮毛色純白、毛長而波紋美觀,十分珍貴。所產羔羊肉質地細嫩,味道、口感獨特。古人即有評價為“水草鹹堿、羔肉不膻”。目前,圍繞羊羔肉已開發出手抓肉、炒羔肉等多種羊肉美食。近年來,寧夏羊肉還開始出口中東國家。
草山珍品—東山羊
我國農區有豐富的草山資源,以放牧和圈養相結合的方式飼養著大量山羊,其中以海南省的東山羊最負盛名。據介紹,東山羊集中產區萬寧市的東山嶺具有林茂、泉甘、茶香、氣候適宜的特點,山羊尤其喜食當地一種野生茶葉,所產羊肉品質和味道特殊,自宋朝以來就聞名全國,並被列入“貢品”名單。東山羊肉有“不是野味勝野味”之美稱,宋朝列入皇家膳單的理由是“湯汁乳白、氣味芳香、皮薄肉嫩、無膻味、肥而不膩、味道鮮美”。現在海南省有些地方已“無羊不成宴”,而且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而名揚四海。
東山羊與一般羊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屠宰時不剝皮,脫淨羊毛後將皮、肉、脂一同切割,作為烹製的原料。烹好的肉塊上層的羊皮呈現出富含膠質的半透明狀,中間脂肪酥軟,下層精肉細嫩,食之口感極佳。按當地烹製方法加入各種調料,可以使香味更加濃鬱,也可以過油後使皮色金黃,色、香、味、形俱佳。東山羊原產地麵積很小,養羊數量有限。現在南方有些地方用東山羊與當地山羊雜交,使本地羊肉的風味和品質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也有很多冒牌劣質羊肉損害其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