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包子(蒙古包子、布裏亞特包子)
1996年4月,我從滿洲裏出境,到俄羅斯赤塔州進行考察。一大早我們就辦完了我方一側的出關手續,但不知什麼原因,俄方海關直到下午才放行。當天開往赤塔的火車早在中午就已開走,我們隻能在俄方一側的邊境小鎮後貝加爾斯克過夜。第二天早晨從旅館出來,十幾公裏之外的滿洲裏市清晰可見。在寂靜的街道上信步向南,順著三兩行人的方向,來到了一個自由市場。攤位上所擺的貨物大部分是來自中國的廉價日用品,想看到俄羅斯本土的商品極為困難。進門不遠處,一位著蒙古族服裝的中年婦女在叫賣布裏亞特包子。布裏亞特在曆史上就是蒙古民族的一個支係,聚居在貝加爾湖周邊的廣大草原。俄羅斯占領西伯利亞和遠東後,演變成布裏亞特自治共和國和若幹個自治區。居然在自由市場能聽到蒙古語布裏亞特包子的叫賣聲,讓我感到十分新奇。進入市場和離開市場時,兩次駐足觀看這種在內蒙古牧區十分常見的家庭食品。叫賣者的櫃台上放著半麵袋大約10多斤蒸熟的包子,外邊擺著幾個樣品。但半個多小時的功夫沒有一個人來買。
2006年我再次出訪赤塔時,特意在中途的一個布裏亞特餐館吃午飯。經過仔細觀察和品嚐,發現雖然外形與內蒙古的草原包子完全一樣,味道卻不敢恭維。在赤塔觀看當地電視,發現有宣傳布裏亞特旅遊餐飲的廣告,問俄方翻譯後才得知,這個旅遊點在70多公裏以外。我打聽布裏亞特餐飲的消息傳到了副州長的耳朵裏,他在歡送宴會上特意叫來廚師,為我們製作了布裏亞特包子。宴會大部分是俄式烹製的大塊豬、雞、牛肉,看起來十分搶眼,但口味索然,唯獨布裏亞特包子受到我們一行人的讚賞。但是公正地講,這次品嚐的布裏亞特包子雖然比途中小店的地道,但與我熟悉的內蒙古草原包子還是差一些。
我第一次見識草原包子—也稱蒙古包子,是在東烏旗的一個牧民家。那是一個夏天的下午,我和生產隊的防疫技術員完成當天的種羊鑒定工作後,結伴到了他的家。這時女主人把製作草原羊肉包子的麵團、肉餡都已準備好,等候男主人回來後再一邊包一邊蒸。我從學校畢業分配到牧區工作,自己生火做飯已習以為常,做包子不是難事,於是和男主人一起包了起來。看著他熟練的動作,包得又快又均勻,包子的花褶完全一致,我馬上發現我那點兒技巧要差得多,不由得對他大加讚賞,牧業生產技術和炊事做飯都是一把好手。他說每次宰羊後總要做一次包子吃,不然家中老小都不答應。在包的過程中,我發現白麵和得特別筋道,麵皮擀得很薄也不會破。羊肉餡切得塊兒比較大,我在多次食用草原羊肉餡餅過程中,已經知道做餡的肉丁大一些有嚼頭,香味更濃。包子餡和肉餅餡的道理是一樣的。看到他把肉餡包得特別飽滿,我還擔心會不會撐破或滲湯。待到蒸熟出鍋後,我才發現這一餐草原包子跟其他包子最大的不同是,麵未經過發酵,用俗話講就是用“死麵”做的皮。與在城裏已被廣泛熟知的草原羊肉餡餅一樣,都是大餡薄皮。夾開一個包子,馬上有一股羊肉汁水夾帶著油湯流出,但因為麵沒有發酵,湯汁滲不到麵皮裏,因而外皮完好無損,營養和汁水完完全全都保存下來,吃起來不像普通發麵包子的汁水滲入麵皮,而是有種麵筋、餡嫩、多汁的特殊口感。汁水不滲不漏,連氣味都沒有發散的機會,所以既刺激味蕾,又刺激嗅覺器官,吃起來和聞起來都是香味十足。在夏季的草原上很容易采集到沙蔥和野韭菜,適當放一些在餡裏,味道更加濃鬱。
1994年我去蒙古國肯特省進行邊貿考察,也曾經品嚐過異國他鄉的蒙古包子。地點是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巴特席勒蘇木,距離俄羅斯布裏亞特自治共和國的邊境線大約隻有幾十公裏。當地居民的飲食與我國呼倫貝爾市的布裏亞特牧民基本相同。日常食品為烤麵包和果醬,而羊肉包子與其他蒙古族居住區的習慣完全相同。接待方安排我們在當地剛落成的寺廟吃午飯,喇嘛們為我們準備的主食即是蒙古包子。我發現他們製作的羊肉包子無論是麵皮還是肉餡,都與我在錫林郭勒草原東烏旗牧區多次食用的完全相同,而比後來在俄羅斯赤塔州食用的那兩次要地道得多。二者的不同可能是商業化使然。
現在內蒙古好多城市的餐館供應蒙古包子(或草原包子)。據筆者觀察和品嚐,總體上基本保持了草原包子的原本風味,但也有很大變化。有些變化是積極的,如油脂少了,符合現代人減少脂肪攝入的要求;有些變化卻不敢苟同,如麵皮厚了,肉餡少了,甚至菜多肉少,顯然是受到成本核算的影響。但是無論如何,對外來賓客來說,完全可以滿足嚐鮮獵奇的要求。隻有對少數“老牧區”來說必須認真尋訪才能享用到地道的草原包子。但願這種中、蒙、俄國際流行的草原肉食珍品能夠更好地發揚光大。
俄羅斯草原牛肉
2006年,我和有關部門的同誌前往俄羅斯赤塔市就雙方界河環境保護進行會商。在為期3天的活動過程中,總的感覺是比我10年前第一次來赤塔時食物品種要豐富充足得多,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俄羅斯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巨大變化。特別是第一餐的西式牛排,不僅與10年前每餐都是量小肉少形成了明顯反差,而且牛肉口感、風味也特別好。聯想到兩次來赤塔在500多公裏的沿途草原上從未見過牛羊,我詢問牛肉的來源,陪同的俄方人員告訴我說赤塔附近的養牛業和屠宰業都已恢複,牛肉是本地產的。品嚐後我覺得與我吃過的最好牛肉餐—阿爾伯塔牛肉有些接近,明顯地比歐洲大型牛所產的牛肉要味道濃厚,比南美洲的牛肉要鮮嫩。這一餐牛肉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地道的牛肉風味隻有在草原上才能品嚐到—赤塔市處於西伯利亞草原的腹地。回想到一年前在索契體驗南俄草原牛肉的印象。我們在嚐試俄式大餐時,吃到了在其他地方從未吃過的“肉沙拉”。我從年輕時學英語的課文中得知西餐的沙拉是用蔬菜做原料製成的,後來在出國訪問過程中多次吃過沙拉,但唯獨在索契吃到了用牛肉製作的沙拉。入口後首先感覺到奶油香味,將牛肉丁咀嚼後即體驗到鮮嫩的牛肉香味,兩種濃香的食品烹製在一起,真是奇香無比。通過翻譯我們了解到,索契距離高加索和南俄草原的少數民族比較近,當地肉類質量之高遠近聞名。受少數民族影響,當地餐館更常見肉菜相混的沙拉。我沒有機會造訪伏爾加、頓河流域等知名的南俄草原,但通過用餐對那塊草原的肉類美味形成了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