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辭江督(1 / 3)

一北上征撚前夕,為家中婦女訂下功課表

--------------------------------------------------------------------------------

原來,僧格林沁的部隊在山東曹州中了撚軍的埋伏,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撚軍砍下了

頭顱。噩耗震動朝野,兩宮太後下令輟朝三日,為滿蒙親貴眼中巨星的殞落致哀。

僧格林沁與曾國藩同為帶兵與太平軍作戰的大員,本應和衷共濟,聯合對敵,但實際上

他們則形同水火,勢不兩立。

僧格林沁自以為了不起,瞧不起湘軍。湘軍打下金陵,他又眼紅,又不服輸:堂堂大清

國戚、蒙古親王怎能不如漢族書生?他發誓要在兩年內剿平活躍在皖、豫、魯一帶的撚軍,

企望以此來壓倒江南漢人的功勳聲望。僧格林沁求勝心切,驅使著馬隊晝夜不息地跟在撚軍

後麵追趕。

撚,是北方人對社團組織的稱謂。撚即捏,將分散的力量捏合起來,形成一股勢力。入

撚有一定的手續與儀式,其成員都是社會底層的人,諸如貧苦農民、船夫、漁夫、饑民、無

業遊民、小手工業者以及破產失業的人等等。撚眾的鬥爭,表現在以聯合的力量抗糧抗差,

吃大戶,護送走私鹽販,有時大股外出打劫財物,側重在經濟方麵。後來太平天國起義,逐

漸吸引撚眾的鬥爭轉向政治方麵,並與太平軍取得了聯係。

鹹豐五年,各路撚軍首領百餘人聚會安徽蒙城縣雉河集。

會議決定成立聯盟,推張樂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下設軍師、司馬、先鋒等職,祭

告天地,宣布以推翻清朝廷為目的,在安徽、河南、山東等地風風火火地鬧開了,給太平軍

以有力的支持。後來,天京被湘軍攻下,太平軍大勢已去,撚軍也受到極大的挫折。遵王賴

文光、扶王陳得才、首王範汝增等太平軍將領率領一部分人和撚軍結成一股,並對撚軍進行

整頓改編,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曆法、封號和印信,以複興太平天國為自己的戰鬥目標。

這支新撚軍的主要領袖有遵王賴文光、梁王張宗禹、魯王任化邦和荊王牛洪。四王共同商

議,定下一條引魚上鉤的計策,將僧格林沁的隊伍誘到山東曹州高樓寨包圍圈裏,在這裏全

殲僧部,寫下了撚軍史的輝煌一頁。

對於僧格林沁覆沒的下場,曾國藩早有所料。他一向厭惡這個驕橫暴虐的親王。金陵攻

下不久,僧格林沁的部下在湖北被圍,朝廷急調曾國藩赴鄂皖交界處救援,曾國藩不去。

後朝廷又命湘軍派部赴河南接受僧格林沁的調遣,他也借故不派。他要坐看這個虛驕的

親王的失敗。現在,僧格林沁真的失敗了,而且敗得如此之慘,曾國藩得訊之初,著實有點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的感覺。但很快他就意識到,這其實對他是很不利的,因為僧格林沁一

死,與撚作戰的主帥很可能就會是他。

果然,僧格林沁死後不到十天,曾國藩便接到命其星夜出省前赴山東督剿的上諭。上諭

並命李鴻章暫行署理兩江總督,劉郇膏暫行護理江蘇巡撫。

曾國藩極不情願再上戰場。湘軍陸師裁撤得差不多了,名將星散,人員銳減。金陵隻有

五千人,此外就是駐寧國的劉鬆山部、駐太平的張詩日部,加起來不過八千。撚軍馬隊強

大,湘軍無騎兵。長江水師不能北上守黃河。這三個基本情況,決定了湘軍不能與撚軍作

戰,至少不能星夜出省。他對朝廷明知這些情況而嚴旨催促感到不滿。此外,撚軍活動的範

圍達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五省,要與五省督撫協同作戰,在如此廣闊的地方與撚

軍周旋,都不是易事。更何況芥航法師“一生鼎盛時期已過”、“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要

在風平浪靜處安身”的話,對曾國藩也影響至深。於是他上奏皇太後、皇上:“臣精力日

衰,不任艱巨,更事愈久,心膽愈小,懇恩另簡知兵大員督辦北路軍務,稍寬臣之責任,臣

仍當以閑散人員效力行間。”

曾國藩知朝廷最慮京畿之安全,以及僧格林沁殘部的安頓,他與李鴻章商量後,決定調

潘鼎新率淮軍五千人赴天津以衛畿輔,調劉銘傳率部赴濟寧,借以安定濟寧僧部老營的軍

心。李鴻章最喜任事,他看準了湘軍元氣已竭,剿撚非得淮軍不可,他要在撚戰中把淮軍的

聲威大大提高,最後將湘軍比下去,他自己也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李鴻章重施當年淮軍

下上海的氣概,用輪船將潘鼎新部五千人由海運赴天津,又命劉銘傳帶領所部速赴濟寧。

曾國藩的奏請不但未得到朝廷的批準,反而給他一個節製直隸、山東、河南三省旗綠各

營及地方文武員弁的大權。曾國藩一麵上疏推辭節製三省之命,一麵知君命不能違抗,開始

調兵遣將,準備北上留在金陵的湘軍,有不願北去的,曾國藩準予他們回籍,命張詩日回湖

南再招募。鮑超新近得一等子爵的榮譽,勁頭很足,主動請纓,曾國藩叫他再招募四千,將

霆軍擴大到八千人。又調淮軍張樹聲、周盛波部。考慮到淮軍是李鴻章兄弟的部隊,於是又

請旨調甘涼道李鶴章辦理行營營務,又要李鴻章派滿弟李昭慶赴營。這一次過江與撚軍作

戰,曾國藩總覺凶多吉少,想起年已五十五歲,身體日漸衰弱,說不定會死在這次戰役中,

將公事料理得差不多後,曾國藩又將家事作了布置。

談起家事,歐陽夫人第一關心的是剩下的一子二女的婚事。次子紀鴻今年滿十八歲了,

還沒完婚,她要丈夫離江寧前辦了這場喜事。曾國藩不主張早婚,他自己二十三歲才結婚。

當年紀澤完婚時,他原本不同意,嫌早了,但拗不過父命,隻得照辦。現在夫人援引先例,

他自己也變成了純老人心態,巴望子女早日完婚,自己能多添幾個孫兒孫女,也便欣然同意

了。紀鴻剛滿一歲時,曾國藩就與翰苑同僚郭霈霖結下了兒女親家。郭家女兒長紀鴻三歲,

據說而今已長成一個閑雅幽靜、知書識禮的大家閨秀。郭霈霖在鹹豐九年死去,女兒跟著母

親住在湖北黃州府老家。一個月前,郭家還來信說,女兒已經二十一歲了,希望曾家能早點

定下婚期。曾國藩擇了一個吉日,由紀澤出麵,代表男家乘船前往郭府迎親。

四女紀純,早定了郭嵩燾的次子郭剛基。眼下郭嵩燾在廣東做巡撫,幾次來信催送媳婦

過門,他將派火輪船來接,取道海上赴廣州。對這個方案,曾國藩不同意。他認為嘉禮盡可

安和中度,何必冒大洋風濤之險,不如選擇郭氏老家湘陰為宜。既然去年郭嵩燾嫁女可以在

湘陰,由郭昆燾主持,為什麼今年娶婦不可以這樣辦呢?郭嵩燾的意思還是在廣州好,到時

可以由他作父親的親自主持,婚事辦得更隆重些。

郭嵩燾這幾年在廣州得罪了鄉紳,又與總督毛鴻賓不太融洽,心情不甚舒暢,有辭官回

籍之念,想趁在任時,熱熱鬧鬧為兒子辦了婚事。去年,郭嵩燾以老朋友的身分向左宗棠指

出,不應該借洪天貴福的事大肆指責曾國荃,並說曾國藩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有大恩於他,希

望他主動與曾國藩和好如初。誰知反倒惹得左宗棠勃然大怒。他決不同意郭嵩燾把公私混為

一談的說法,不能因曾國藩有恩於己就不指責其弟放走洪天貴福的大錯。要說恩德,左宗棠

說,他對曾國藩的恩德更大,於是列舉了好幾條:一,曾國藩的出山是因本督的推薦;二,

曾國藩在長沙辦團練,受鮑起豹、陶恩培等人的欺侮,是本督予以保護;三,靖港之敗,是

本督力勸曾國藩不要自殺;四,鹹豐六年到八年,曾國藩在江西期間,本督為湘軍提供餉銀

二百九十一萬五千兩。左宗棠氣憤地說,這些大恩大德,曾國藩成功後隻字不提,反而說本

督不應該指責老九,是曾國藩先不對,除非曾氏兄弟先向本督道歉,否則,“本督將終生不

理睬”。

接到這封信後,郭嵩燾哭笑不得。心裏想:當年若不是我在京師找潘祖蔭等人為你左宗

棠上疏求情,你的頭早就沒有了,哪還有今天“本督”“本督”的神氣?我以老朋友、救命

恩人的身分規勸幾句,你都這樣擺架子,何況別人!你左宗棠哪怕真的就是當今的諸葛亮,

我也不和你交往了。郭嵩燾一氣,從那時起便和左宗棠斷了交,逢人便說左宗棠忘恩負義,

居功自傲,不是君子。由此,他更相信自己的摯友、親家受了傷害,心中大為不平。他理解

曾國藩不願將女兒送到廣州的苦衷,同意女家送三千裏,男家迎二千裏的方案,定今年冬天

在湘陰老家舉行儀式。四女的婚事算是妥了。

至於滿女的婚事,他決定再緩一下。已結婚的三個女婿,曾國藩都不太滿意,尤其是羅

兆升的事發生後,他心裏更是惱火:倘若不是夾雜著這個花花公子在內,怎麼可能會受裕祺

的挾製?這個事情早晚都會傳出去的,必將是一生中的盛德之累。他把女兒、女婿叫到跟

前,告訴他們作好準備回湘鄉。紀琛不願意離開娘,婆母刁悍,她有點畏懼。羅兆升則巴不

得離開江寧,那次把他嚇怕了,他怕哪天會不明不白地被人拋屍荒郊。

也許出於爹娘疼滿崽的心理,曾國藩特別喜歡這個滿女。

他看滿女長得一臉寬厚和平的福相,愈加感到要慎重地為她選一個有出息、靠得住的夫

婿,以彌補她幾乎自生下來就缺乏父愛的不足。

曾國藩又親手為媳婦和女兒們訂了一個功課表,分為四事。一食事:早飯後做小菜、點

心、酒醬之類;二衣事:巳午刻,紡花或績麻;三細工:中飯後,做針黹刺繡之類;四粗

工:酉刻後做鞋或縫衣,一直到二更收工。他怕自己離家後,女兒媳婦們不能切實執行,於

是又在功課後寫上一段話:

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婦女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訓數年,總

未做出一定規矩。吾即將北上剿撚,特定此日課,請夫人督促,親自驗功。食則每日驗一

次,衣事則三日驗一次,粗工則每月驗一次。

每月須做成男鞋一雙、女鞋一隻。吾回江寧後,當作一總驗。家勤則興,人勤剛健。既

勤且健,永不貧賤。

還有一件大事沒有完成。

老九回籍後,曾國藩勉勵他百戰歸來再讀書,而他從小就對讀書缺乏興趣,這點,做大

哥的自然清楚。眼下老九雖處境不利,但他畢竟立了大功,又以巡撫之高位開缺,且年富力

強,今後必有再起之時。翰林出身的大哥有責任幫助兄弟在學識文章方麵提高一步。這半年

來,曾國藩從前代著名奏疏中選了匡衡、賈誼、劉向、諸葛亮、陸贄、蘇軾、朱熹、王守仁

等人的十七篇,摹仿經筵官給皇上講經的形式,對每篇疏從內容到行文分段予以詳細批解,

最後又給一個總評,並針對此篇再闡述一段為文之道。曾國藩自信,當今天下,上自帝師,

下至鄉塾,能對曆代名奏疏分析得如此深刻精細的人不多。他從心裏樂於做這件事。他要以

此作為酬謝九弟的禮物。

從鹹豐三年在長沙辦團練算起,到現在整整十四年過去了。十四年的戰火生涯使他深深

地懂得,在戰事上自己實際上是不行的,不要說沙場上的揮戈馳馬、身先士卒,他一個文弱

書生根本望塵莫及。這一點,當然不能苛求於帶兵的統帥,但如果具備了,如像嶽飛、戚繼

光那樣,就能在士卒中更有威信,這且不說了。統帥最應具備的熟讀兵書、洞悉全局、知己

知彼、多謀善斷、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審時度勢、出奇製勝等等才能,曆次的失敗已反複

證明自己或不具備,或尚欠缺。過去在翰林院,常覺得自己可以做諸葛亮、李泌一類的人

物,現在看來,那真是文人的孟浪。正好比李太白一樣。詩文中的豪言壯語橫掃一切,古今

英傑都不在他的眼裏,其實並沒有處理世事的能力,以至於卷入永王造反的漩渦,險些丟了

性命。曾國藩常常想,倘若自己有諸葛亮、李泌、裴度、王守仁那樣的統帥之才,金陵早就

攻下了,長毛也早就平定了,用不著等到同治三年。要說自己在這方麵還有點長處的話,那

就是尚有自知之明,注意網羅將才,並放手讓他們去幹。前期靠的是塔齊布、羅澤南、李續

賓、胡林翼,後期靠的是彭玉麟、楊嶽斌、鮑超、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尤其功勞巨大

的就是自己的這個胞弟老九!他真感謝父母送給他這樣一個爭氣的好兄弟!正因為老九的不

可磨滅的功勳,使得他這個統帥在世人麵前維持住了應有的體麵。出於感激,在汪海洋等殘

部消滅後,朝廷要曾國藩再報一個兒子的履曆給予蔭封時,他沒有報紀鴻,卻報了曾國荃的

長子紀瑞。也是出於感激,他要輔導弟弟讀書作文。這半年來,不管事情如何多,精力如何

不濟,曾國藩對此絲毫不怠。

他原想先批奏疏,再批古文,再批詩詞,他甚至還想為九弟批幾部小說。當時帶兵的將

領大多喜歡讀《三國演義》。

曾國藩討厭這部書,他認為書中講的打仗的事純粹是胡扯。他看重的是《紅樓夢》《水

滸傳》和《閱微草堂筆記》。尤其是《紅樓夢》,把人情世態寫得那樣入木三分,常令他拍

案叫絕。

他知道曹霑是前江南織造曹順的兒子,還特地到江寧織造局去仔細地查看過署中的花

園,尋覓大觀園的舊跡,並興致勃勃地向織造春年詢問曹家舊事和五次接駕的盛況。關於這

三部書,曾國藩有不少感想,他也想與弟弟筆談。現在又要出征了,隻得擱下。為表示對這

件事的重視,他要紀澤將已完成的奏疏批解部分,恭恭正正地用小楷謄抄好,命人送回荷葉

塘。

曾國藩對兒子的學問文章都不太滿意,令他滿意的是兒子的書法。紀澤從小好寫字,他

也便有意在這方麵加以引導。

十四歲離京時,紀澤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後幾年雖不能當麵一一指點,曾國藩也常在

家信中耐心地向兒子傳授寫字的要訣,並時常要兒子寄字來由他批。兒子的字深得二王閫

奧,端秀飄逸,時下大官員家裏的子弟,很少有幾個寫得出這樣好的字來。隻是筆力不足,

秀逸中缺乏剛勁之氣,正如他的為人一樣,這大概秉於母親的天性。這點。曾國藩知道無法

改變。因此,他不希望兒子今後當大官,尤其不能插手兵事,倘若能中進士點翰林,謀一個

校書衡文的清閑之職,做父親的就感到滿足了。經過十天的日夜苦抄,紀澤把父親半年來的

成果抄好了,又細心地裝訂成一冊。

“父親大人,兒子邊抄邊學,受益極大。兒子心想,這本稿子,不但對九叔極有用,而

且對後世學者都很有啟迪,可以單獨成一本書。你老幹脆給他取個名字吧!”紀澤送上抄本

時,鄭重向父親建議。

“好哇!”曾國藩翻閱著兒子的抄本,見字字俊秀,頁頁清爽,很是高興。他望著兒子

問,“取個什麼名字呢?”

“這要由父親定了,兒子豈敢妄議。”紀澤兄弟一向對父親敬之如神,畏之如虎,剛才

的建議能被父親欣然采納,已使他大喜過望了,哪裏還敢得隴望蜀。

“好,你回書房去,我想想看。”

曾國藩背手在屋子裏踱了幾個來回,然後坐在案桌邊磨墨援筆,在抄本的扉頁上題下了

幾行字:

《棠棣》為燕兄弟之作,《小宛》為兄弟相戒以免禍之詩,而皆以脊令起興。蓋脊令之

性最急,其用情最初。

故《棠棣》以喻急難之誼,而《小宛》以喻征邁努力之忱。餘久困兵間,溫甫沅甫兩弟

之從軍,其初皆因急難而來。沅甫堅忍果摯,遂成大功,餘用是獲免於戾。因與沅弟常以暇

逸相誡,期於夙興夜寐,無忝所生。爰取兩詩脊令之旨,名其堂曰鳴原堂,名斯稿為《鳴原

堂論文》。曾國藩記。

“大人,李中丞已來江寧,現住在妙香庵裏,他等候大人的接見。”孔巡捕推門進來報

告。

“他這麼著急,就來接篆了?”曾國藩心裏頓時不舒服起來,他揮手對孔巡捕說,“知

道了,你出去吧!”

以這種態度對待自己的得意門生、江蘇巡撫、一等肅毅伯李鴻章,使孔巡捕大出意外。

他不敢再問,悄悄退了下來。

剛出門,又被曾國藩喊回:“你到妙香庵去稟告李中丞,就說我今下午去拜訪他。”

轉瞬之間的突然變化,更使孔巡捕摸不著頭腦。他答應一聲,便飛馬奔出總督衙門。孔

巡捕哪裏知道,就在這轉瞬之間,曾國藩的腦子裏想了很多很多。

曾國藩第三部--黑雨

二炮聲為北征大壯行色,卻驚死了統帥唯一的小外孫

--------------------------------------------------------------------------------

曾國藩不情願再上戰場,當然也就不情願交出兩江總督的關防。去年十月,朝廷命他帶

兵赴皖鄂一帶協助僧格林沁平撚,當時也叫李鴻章署理江督。李鴻章興衝衝地從蘇州趕到江

寧,恩師卻滿臉陰雲,絕口不提交印之事。李鴻章何等乖覺!見此情景,便也隻字不提此

事,隻是說來看看恩師,問問何時啟程。過幾天又一道上諭下來,安徽戰事有起色,曾國藩

不必離江寧。李鴻章空喜一場,掃興回到蘇州。曾國藩從中看出李鴻章官癮太重,權欲太

重,又聯係到他殺降的往事和貪財好貨的傳聞,對這幾年來把他作為自己的傳人有意栽培,

覺得有些不妥。

曾國藩觀人用人,一向主張德才兼備,而更偏重於德。認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無才,則近於愚人;才而無德,則近於小人。二者不可兼

時,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李鴻章不患無才,曾國藩甚至認為他的臨

機應變以及與洋人交往等方麵的才幹要強過自己,李鴻章所患正在德上。自己一貫的這個用

人準則,恰恰在選定傳人替手這個最重要的關頭上失誤了,曾國藩為此隱隱心痛。而這次,

他居然又迫不及待地趕來接印,曾國藩真想不見他,讓他在城外冷落幾天後再說。然而這個

想法剛一露頭,又立即改變了。

李鴻章已被扶植起來了,現在爵高位顯,手裏有五萬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強悍淮軍,

正所謂“羽翮已就,橫絕四海”,今後繼承自己名位事業的,已非李鴻章莫屬了。德再差,

隻要不走到起兵謀反的地步,就不可能動搖現有的地位。曾國藩已不能開罪於自己的門生

了,更何況這次是必定要離江寧交督篆的,而剿撚的主力還得要靠淮軍,怎麼能憑意氣辦事

呢?不但不能冷落他,還要示之以破格之禮!

下午,曾國藩正準備更衣出署,孔巡捕來報:“李中丞來了!”

“請!”

一會兒,李鴻章大步走進了簽押房。幾個月不見,四十三歲的淮軍統領似乎更顯得神采

煥發了,對照自己日益衰瘦的身體,曾國藩更覺得昔日的門生,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氣勢向他

壓來。他笑著打招呼:“少荃近來可好?”

“托恩師洪福,門生賤軀尚可。”李鴻章仍然是已往一樣的謙恭,他暗喜老師這次的態

度與上次大不相同了,但他仍然不敢說出自己的真正來意。“這兩天在鎮江查看城防,想起

多日不見恩師,放心不下,特來看望。”

“少荃,你來得正好。”李鴻章這幾句假話當然瞞不過曾國藩,但現在他不計較這些

了。“明天就在這裏舉行交接督篆的儀式吧!”

“明天?恩師一切都準備好了?”李鴻章按捺不住心中的驚喜。

“準不準備好,都容不得我再呆在江寧了,催行的上諭昨天又來了一道。”曾國藩苦笑

著,一副無可奈何的神態。

“僧王新殞,撚戰無主帥,聖慮焦灼,中外倚恩師為砥柱。恩師受命誓師,天下人心方

可安定。”李鴻章說,態度是誠懇的。

“少荃,我這根砥柱是建在你和你的淮軍之上,有你和淮軍作為基礎,砥柱方可立於中

流。”曾國藩目視李鴻章,右手已習慣地抬起來,在胡須上來回梳理著。

“恩師言重了。”李鴻章誠惶誠恐地說,“當初恩師讓門生招募淮軍,就已預見了這一

步。如今淮軍能夠供恩師驅馳,這不隻是門生個人的榮幸,更是整個淮軍的榮幸。”李鴻章

說到這裏,似乎動了真情,眼角有點紅了。

這幾句話使曾國藩感到欣慰。是的,自己當年的選擇是不錯的,李鴻章畢竟爭了氣,把

淮軍訓練出來了。這就是他的大過人之處,眼下這個世界,要的正是這樣的人才。

“少荃,我跟你說句真心話,你千萬不要誤會。”曾國藩安詳地望著英俊豪邁的門生,

平靜地說。

“不知恩師有何賜教?”李鴻章卻不安起來。心想:一定是有什麼把柄落到了老頭子的

手裏,少不了有一頓嚴厲的訓斥。他作好準備,現在這個時候,不管老頭子說什麼,哪怕完

全不是事實,也要全部接受過來,決不還嘴,決不分辯。

“少荃,我要趁這個機會向太後、皇上辭去兩江總督的職務,由你來正式擔任。”

曾國藩的眼光分明昏花多了,但在李鴻章的眼裏,這昏花的眼光背後依然埋藏著昔日的

犀利、陰冷!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個寒顫,不明白老師的弦外之音,趕緊說:“恩師,門生

奉聖命暫且護理督篆,兩江一切舉措,悉遵恩師舊章。待恩師凱旋,門生跪迎郊外,恭還督

篆。若有自作主張之處,那時當聽任恩師杖責。”

李鴻章畢竟是聰明人,這番對話,雖沒道中窾要,卻也的確消除了曾國藩心中的某些顧

慮。他微笑著說:“少荃,你領會錯了,我不是怕你在署理期間改變我的章程。我有哪些不

妥當的地方,你盡可修改。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忝為乃父同年,又曾和你一起探討過為文之

道,你能超過我,我豈不高興!”曾國藩端起茶杯,輕輕地呷了一口,鄭重地說,“此事我

已考慮很久了。我近來精力越來越不濟,舌端蹇澀,見客不能久談,公事常有廢擱。右目一

到夜晚,如同瞎了一般。

左目視物,亦如霧裏看花。兩江重地,朝廷期望甚大,不能由我這樣的老朽屍位,江督

一職遲早要讓賢。我帶兵前敵,糧草軍餉都出自兩江,且兩江乃淮軍的家鄉,讓別人來接這

個位子,你說我如何能放得心?我環視天下督撫,隻有你才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李鴻章終於明白老師的意思了,他以堅決的口氣說:“恩師隻管放心前去,切勿存後顧

之憂。糧糈銀錢,門生自會源源不斷地提供,決不會使恩師再有當年客寄虛懸的局麵出現。

至於劉銘傳、潘鼎新、張樹珊、周盛波,門生已嚴厲訓誡過他們,要他們恭恭敬敬地服

從恩師的調遣。若有不服之處,請恩師以軍紀國法處置,門生決不會有絲毫異議。老三、老

四一向敬恩師如同父親一般,將代我監視淮軍。軍中情況,他們都會隨時向我稟報。淮軍就

是湘軍,就是恩師的子弟,恩師盡可驅使。兩江重地,非恩師不可鎮壓。漫說恩師精力過

人,就是真的累了病了,憑恩師的威望,兩江亦可以坐而治之。前代有汲黯臥榻而治。汲黯

算得什麼,他都可以做到這種地步,何況恩師!”

李鴻章真會說話,說得曾國藩舒心起來,顧慮也去掉了,上午的不快,早已煙消雲散。

“少荃,明天上午交印儀式如期舉行,後天一早我登舟北上!”

第二天,隆重的交接督篆的儀式過後,曾國藩又與江寧藩司以及其他高級官員將公事作

了最後交代。下午,又與幕府人員作了長談。一直忙到深夜,才昏昏沉沉地倒在床上睡著

了。不知什麼時候,他發覺自己劃著一隻木船在登山,弄得渾身大汗淋漓,船卻一步未動,

急得雙腿亂蹬。

“夫子,你怎麼啦!”歐陽夫人嚇得忙挑燈照看,曾國藩這才醒過來,全身衣褲已濕透

了。看看鍾,還隻是寅初。換過衣服後,曾國藩再也不能入睡了。再過兩個時辰就要坐船出

征了,乘舟登山之夢,豈不是預示著此次北上征撚將會極為不順?曾國藩想到這裏,心情又

沉重起來。

劉鬆山、易開俊、張詩日等人統率的八千湘軍陸師,潘鼎新、張樹珊、周盛波統率的三

萬淮軍都已先後開赴前線,約定六月上旬在徐州會合,等待曾國藩來後再作軍事布置。鮑超

新建的霆軍,則還要過幾個月才能上戰場。曾國藩的老營由黃翼升親自統率三千長江水師護

送,這三千水師今後就作為親兵留在曾國藩身邊。對於湘軍,曾國藩最信得過的便是他親手

創建的水師,而保留下來的水師現在又起大作用了。

一清早,李鴻章在督署舉行盛大的餞行宴會。李鴻章的性格與乃師大為不同。他愛講排

場,出手闊綽,喜歡熱熱鬧鬧、如火如荼。他永遠記得在安慶懷寧酒樓,恩師為他東下上海

所舉行的酒會,以及在那次酒會上所作的非同尋常的談話。今天,由他來作主人為恩師北上

餞行,李鴻章躊躇滿誌,心裏充滿了自豪感。他要以加倍的隆重來報答恩師的大恩大德,也

要以豪邁的姿態向眾人表示:從他今天正式坐定這把交椅後,這裏的一切都會更有聲有色。

生性儉樸的曾國藩不習慣這種豪華的場麵,何況他心底深處抑鬱不樂,他隻動了幾筷子,喝

了兩口酒後便離席了。

此時,下關碼頭已按李鴻章的布置,擺開了異乎尋常的送行儀仗隊。這裏彩旗飄舞,鼓

樂齊備,臨時紮起的牌坊一座接一座,手執刀槍、盔甲鮮明的衛隊一排挨一排。最為起眼的

是一字兒安放在江邊的百門西洋大炮,一律炮口指著江麵。西起九洑洲,東至草鞋峽的江麵

上已不見一隻民船。裝飾一新的水師戰艦雄赳赳地等待出發,那隻特大號的“長江王船”的

桅杆上,高高飄揚著碩大無朋的帥字旗,猩紅哈拉呢上那個星繡“曾”字,兩裏外都可以看

得清楚。

曾國藩帶著黃翼升、趙烈文、薛福成等文武僚屬,在李鴻章、彭玉麟等人陪同下來到碼

頭邊。紀澤、紀鴻兄弟也來為父親送行,羅兆升、紀琛夫婦帶著不到半歲的幼子也來了。

他們遵父命回湖南原籍。今天是大大吉日,又有許多人送行,羅兆升覺得這時和嶽父一

道離江寧最是風光。他們夫婦受全家人所托,代表家人送父親大人到揚州,然後再轉船西上。

在一片熱鬧的鼓樂聲中,曾國藩向送行者頻頻揮手致意,然後踏過跳板,上了王船。就

在水手緩緩起錨的時候,隻見江邊指揮樓一麵紅旗對空揮舞了一下,頃刻間,百門西洋大炮

齊鳴,江麵上騰起無數朵衝天浪花。那響聲,直欲震破碧空;那波浪,如同要翻卷長江。北

上的官兵們為此壯觀場麵激動地鼓起掌來,曾國藩也為門生的精心傑作而感動,卻不料王船

艙中那個幼小的生命,被這震天撼地的響聲嚇得大哭大鬧起來。三姑娘紀琛急得從奶媽手裏

接過來,自己拍打著兒子,口裏喃喃地念道:“好崽,不要怕,娘在這裏!”

炮聲接連不斷,越來越響,嬰兒越哭越厲害。羅兆升氣得直跺腳,心裏罵道:“該死的

大炮,還不早點停下來!”

曾國藩在一旁也急了。他很喜歡這個小外孫。每天回到後院,他都要逗逗親親,而過

去,他的眾多的兒女,一個也沒有得到父親這樣的慈愛。直到最近半年來他才體會到:含飴

弄孫,自有人生真樂趣!眼看著小外孫哭得氣絕而止,又轉而手腳抽搐,他心裏害怕了:

“紀琛,你趕快抱孩子上岸去!”

立時便有兩個親兵過來招扶。紀琛一家連同奶媽匆匆出艙,上了跳板。曾國藩忽然想起

了什麼,對著跳板大喊:“讓孩子全好後再回湖南,聽見了嗎?”

炮聲終於停住了,王船緩緩地向下遊駛去。曾國藩坐在船艙裏,腦子裏亂哄哄的。“小

兒驚風,九死一生”,好不容易盼來一個可愛的小外孫,難道就這樣被禮炮聲送回去了嗎?

北上督師的兩江總督,一如荷葉塘的普通田舍翁,為小外孫的不幸焦慮萬分。他哪裏知

道,此刻,他所鍾愛的,並對之寄與莫大期望的外孫子,已在母親的懷抱裏慢慢僵硬了。

曾國藩第三部--黑雨

三國寶被陳國瑞搶去

--------------------------------------------------------------------------------

曾國藩到達徐州後,各路將官早已在此恭候。他將出發前與彭玉麟、李鴻章等人仔細磋

商,出發後在舟中又與黃翼升、趙烈文等人反複斟酌後所製定的剿撚計劃作了布置。這個計

劃,曾國藩稱之為“文武結合”。

武的方麵,他改變了僧倍林沁以動製動、節節尾追的被動局麵,建立以靜為主、動靜配

合的戰術。他重點防守五鎮:江蘇徐州,由他本人親自坐鎮;山東濟寧,由劉銘傳駐防;安

徽臨淮,由劉鬆山駐防;河南周家口、歸德兩鎮,分別由張樹聲、周盛波駐防。另有四支遊

軍:潘鼎新、易開俊、張詩日統率的三支陸師,再加上李昭慶率領的一支馬隊,負責短距離

追剿,救援急難之處。曾國藩又令山東巡撫閻敬銘、河南巡撫吳昌壽、安徽巡撫喬鬆年、江

蘇巡撫李鴻章各以本省綠營防守兗州、沂州、曹州、陳州、廬州、鳳陽、潁州、泗州、淮

安、海州等地。這些地區素來是撚軍活動頻繁的區域,在軍事上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個戰

術,曾國藩以一句話概括,即變尾追之局為攔頭之師,以有定之兵製無定之寇。

文的方麵,主要在查修圩寨。曾國藩責令各省巡撫在撚軍經常出沒之地修築圩寨,設立

圩長。遇撚軍來時,須將所有人丁、牲畜、糧草都集中到圩寨中,由民團把守,實行堅壁清

野,使撚軍得不到一點給養。又製定查圩法,對圩寨進行徹底清查。把與撚軍關係深的人列

入莠民冊,按冊稽捕捉拿正法。其他的列入良民冊。五家具保結於圩長,有事則五家連坐。

圩長具保結於州縣,有事則圩長連坐。以此來切斷撚軍與百姓的聯係。曾國藩派薛福成代他

巡視各處,監督州縣執行。薛福成臨走之時,曾國藩向他交底:“你生在書香之家,長期受

詩禮薰陶,我怕的是你姑息縱容,執法不嚴,不怕你專擅自主。當年胡文忠分送給九帥一副

對聯: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把嚴慈之間的關係說得最是恰當。亂世當用重典,除暴才

能安良,此治國不易之法。我授與你生殺予奪之大權,你盡管放心去用。”

薛福成受此器重,氣血大漲。他帶著一批像他一樣的年輕書生,在撚軍的家鄉蒙縣、亳

縣一帶,雷厲風行地清查圩寨,大開殺戒,有的一個寨一次就殺十多人。薛福成這一手的確

厲害。蒙、亳一帶百姓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與撚軍有聯係了。從此,撚軍不能回家鄉,變成

東奔西闖的流亡大軍。

文的方麵收獲甚大,武的方麵卻不如人意。幾個月來,湘淮軍與撚軍交戰四五十次,基

本上無勝仗可言,而濟寧城外劉銘傳與陳國瑞的械鬥,又更使曾國藩氣憤不已。

陳國瑞是僧格林沁手下第一員大將,十五歲在家鄉湖北應城投太平軍,後又投降清軍,

被總兵黃開榜看中,收為義子,先後隸屬於袁甲三、吳棠部,後歸僧格林沁。陳國瑞身長不

及中人,然勇悍冠綠營旗兵,打仗時常著紅盔紅甲,被人稱之為紅孩兒。苗沛霖叛亂時,他

率部圍剿,連戰連勝。苗沛霖退寨固守,陳國瑞紮營於外。營外炮子如雨,營中陳國瑞飲酒

如常。忽然,一發炮子將他手中酒杯擊碎,士卒勸他避一避。他抓起一把椅子,端坐營房

外,高聲大叫:“我是陳國瑞,有種的向我開炮吧!”寨裏連放數十炮都不中,嚇得不敢再

打。從此,陳國瑞的名聲更大了。

僧格林沁死後,他以處州鎮總兵身分護理欽差大臣關防,駐紮濟寧。借格林沁雖敗,但

他並不認為自己不行,對於劉銘傳的進駐濟寧,懷著不滿情緒。而這個淮軍將領劉銘傳,也

不是一個好惹的人。

劉銘傳生長在民風強悍的淮北平原,自小便養成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霸之氣。十八

歲那年,附近一個土豪到他家裏敲榨勒索,他父親一時拿不出錢來,跪在土豪麵前求情。

土豪踢了他父親一腳,又臭罵了一頓,限他三天交齊。臨出門時,又狠狠地抽了幾鞭

子。他父親和兩個兄長倚門哭泣。劉銘傳回家得知情況後,氣得大聲訓斥兩個哥哥是孬種:

“豈有父受辱而子不報仇之理!”說罷跨馬外出尋找那個土豪。

在一條大街上,劉銘傳遇到了仇人。他指著騎在馬上的仇人痛罵。劉銘傳個頭不高,那

人欺負他是一個未成年的大孩子,對他的責罵毫不在意,從腰間抽出一把刀來,對他說:

“你也不要罵了,敢用這把刀來殺我,就算有種。”說完,對著身後十多個爪牙哈哈大笑。

劉銘傳聽了,二話不說,拍馬向前,冷不防從那土豪手裏搶過刀,順勢一刀,將他砍下馬

來,然後從從容容下馬割了首級,再上馬,揚起仇人的頭顱,高喊:“我已為父親報了大

仇,也不要這條命了,有本事的,上來跟我比試比試!”

劉銘傳的氣概把土豪的爪牙們全都鎮住了,誰也不敢上前,嚇得四處奔逃。那時淮北已

大亂,強者聚眾糾徒,據寨為王,大家見劉銘傳年紀輕輕,便有這樣的膽量和本領,便都來

投奔他。就這樣,他很快拉起了一支人馬。李鶴章、李昭慶在家鄉辦團練,與劉銘傳往來密

切。李鴻章回籍招募淮軍,第一個便看中了他。

劉銘傳一貫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根本不把敗軍之將陳國瑞放在眼裏,完全以一派接管

大員的身分,神氣十足地將五千銘軍駐紮在城外長溝集,傳話叫陳國瑞來見他。驕暴成性的

陳國瑞怎會吃他這一套,不僅拒不相見,且存心要給劉銘傳來個下馬威。

陳國瑞早已垂涎於銘軍的洋槍。這天半夜,他趁著劉銘傳不在營房的機會,親自指揮五

百個弟兄突入長溝集,殺死二十多個淮勇,搶走了三百多條新式洋槍。陳國瑞還溜進劉銘傳

的臥房,取走了掛在牆上那支價值二百五十兩銀子的法國造特製長槍。又見案桌上擺著一個

特大的古色古香的銅盤,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很稀奇,也把它扛在肩上,興衝衝地帶

走了。

第二天一早,長溝集的銘軍怒火衝天,劉銘傳不僅為死人丟槍而憤恨,更為丟失古盤而

痛心。這個古盤不是尋常之物,它是一件真正的國寶,劉銘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傳奇般地得

到它。

那是同治三年四月,劉銘傳攻下蘇南重鎮常州,住進原太平軍護王府。這天後半夜,劉

銘傳從西大街妓院遠香樓回來。**晚歸,畢竟不太體麵,他不叫醒門房,繞著圍牆,選了

個冷僻之處翻牆而進。跳下牆後,發現這裏是馬廄。幾匹高大駿馬正在吃夜草,一盞昏黃的

馬燈懸掛在柱子上,馬伕不知到哪裏睡覺去了。他走過馬廄邊,突然聽見一個悅耳的金屬撞

擊聲傳過來。他好奇地停住腳步,仔細一聽,又是一聲。這下他聽清楚了,是從馬廄裏傳出

的。他徑直向馬廄走去。他慣常騎的黑旋風見主人進來,吃得更歡快了,頭一搖,又發出一

個悅耳的聲音。劉銘傳看清楚了,這聲音正是黑旋風嘴上的鐵籠頭,撞擊槽子裏的金屬物品

而發出的。槽子裏會有什麼東西呢?他伸手摸去,在草料中摸出一塊黑黑的鐵盤來。這鐵盤

相當大:長約四尺,寬二尺多,高一尺多,成長方形狀。用手摸摸,盤底部還鑄著幾行字。

他覺得有趣,便把它扛回房間。

次日,劉銘傳把鐵盤洗幹淨,盤底部露出幾行字。文字古奧,他認不出來。恰好潘鼎新

來,劉銘傳請舉人出身的潘鼎新鑒別。潘鼎新將鐵盤左看看,右瞧瞧,又把盤底上的字細細

琢磨了半天,突然拍著劉銘傳的肩膀叫道:“省三,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寶貝!”

劉銘傳嚇了一跳,笑著說:“琴軒大哥,你不是逗我吧!”

“誰逗你?”潘鼎新正色道,“你這個楞頭青,你是捧著個金菩薩,還把它當作黃泥巴

人哩!”

“真的?”劉銘傳大樂起來,“琴軒大哥,這家夥寶在哪裏?”

“這個盤子,你若是問別人,哪怕他是博學通人,也不一定知道。今天算是你走運,碰

上我了。”潘鼎新得意地說,“道光三十年,我在國史館承修大臣傳,偶爾看到道光十七年

的大事記上載有這樣一件事:三月陝西寶雞虢川司出土一件青銅古盤,盤底有銘文一百十一

字,記敘虢季子白奉周王命征伐獫狁,大勝,在周廟受賞等事。此盤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

的西周青銅器皿,正擬送入大內珍藏,卻突然被人所盜,下落不明。”

“丟了?”劉銘傳聽得發呆,不覺惋惜地叫了一聲。

“你這個傻瓜!”潘鼎新笑道,“不丟,哪有你小子的運氣!”

“嘿嘿!”劉銘傳又傻笑起來。

“自那以後,這個虢盤便杳無音訊了,不想被你得到,你好大的福氣呀!是長毛陳坤書

收藏的?”

劉銘傳胡亂點點頭,再補充一句:“琴軒大哥,你憑什麼斷定它就是那個古盤呢?”

“你這個不開竅的家夥!”潘鼎新將盤底翻過來,以手指敲打著那幾行劉銘傳不認識的

鍾鼎文,說,“這上麵不是說得一清二楚了嗎?”

劉銘傳算是全服了,暗暗地感謝蒼天賜寶。他當即捧出二百兩銀子來,笑嘻嘻地對潘鼎

新說:“琴軒大哥,這點銀子權且作為小弟的謝禮,你可千萬別將此事說出去了。”

劉銘傳對此盤愛不釋手,隨身攜帶。淮軍將官多不讀書,誰也不知道它的價值。劉銘傳

當然不會說出,心裏盤算著:打完撚軍後,把它運回廬州老家珍藏起來,作為傳家之寶留給

子孫。誰知昨天半夜竟被該死的陳國瑞竊走了,他如何不憤怒!真恨不得將陳國瑞抓來抽筋

剝皮。

劉銘傳點起二千淮軍,以複仇的瘋狂向濟寧城衝去。陳國瑞遭前次慘敗,元氣尚未恢

複,搶來的三百多杆洋槍又不會用,如何能敵得過淮軍如雨點般的槍子?不到一個時辰,濟

寧城裏四五十名綠營兵倒在血泊中,淮軍的三百多杆洋槍失而複得,陳國瑞也被生擒,但虢

季子白盤卻不知到哪裏去了。

劉銘傳氣得狠狠地抽了陳國瑞兩個耳光,逼他交出盤子來。陳國瑞並不識這個寶,拿回

去看看後,就叫人丟到雜屋裏去了。一向驕橫不法的陳國瑞被這兩個耳光打得七竅生煙,知

道劉銘傳看得重,他就偏不說。劉銘傳罵道:“你這賊性不改的老長毛,不交出盤子,老子

活活餓死你!”

陳國瑞被鎖在屋子裏,整整一天過去了,粒米滴水未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