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關於茶樹的傳說茶路上的苦樂人生——茶人的足跡和茶馬古道感受皇家生活品位——貢茶的來曆愛你沒商量——茶業的興盛與茶商追溯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平凡中見滋味,苦澀裏有幽香…
一位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去請教一位得道高僧。高僧弄明白他的來意後,便在他麵前放了兩隻裝了茶葉的杯子,用溫水衝了一杯,叫年輕人喝。年輕人慢慢喝了幾口,發現一點香味也沒有。高僧又用沸水衝開了另一杯,沒衝滿,隻見茶葉在杯子裏上上下下地沉浮著,一會兒,一絲細微的清香便緩緩從杯中飄出來。接著,高僧又往杯裏加了點沸水,一共加了三次水,裏麵的茶葉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厲害。年輕人聞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細細地品味了一會兒,滿意地點了點頭,說一切全都明白了。
為什麼同樣的茶葉,一杯索然無味,一杯卻香氣四散7關鍵在於兩種不同溫度的水。茶葉的形成是磨煉的積澱,在烈日下開花,在暴雨中成長,在火焰上烘製。沒有更大的磨礪,怎能使那種浸漬在茶葉血液裏的清香散發出來?
其實,人生就猶如一片茶葉,隻有在艱難險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礪,才能真真實實地體味到生活的原味與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與磨礪中,生命便變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散。
生命之樹——關於茶樹的傳說
說起飲茶,人們首先會想到茶葉以及出產茶葉的茶樹,那麼茶樹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人類生活中的?人們是如何發現茶葉的飲用價值的呢?說起茶樹,恐怕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時,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說到茶樹的起源問題,最早的傳說來自於神農氏,關於這個有三種傳說,比較流行的傳說是:神農在野外用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嚐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有人甚至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看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嚐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把腸胃洗滌得幹幹淨淨。
另外一種玄乎的傳說是:炎帝神農氏嚐百草時,隨身帶著一隻能看到五髒六腑、十二經絡,幫助他識別藥性的活“儀器”獐鼠,又名“獐獅”。民間有“藥不過獐鼠不靈”之說。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瀉不止。神農
氏把它放在一棵青樹下休息,過了一夜,獐鼠奇跡般地康複了,原來是獐鼠吸吮了青樹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農氏摘下青樹的青葉放進嘴裏品嚐,頓感神誌輕爽,甘潤止渴,神農氏栽種了這種青樹,它就是現在的茶樹。神農架民間傳唱著“茶樹本是神農栽,朵朵白花葉問開,栽時不畏雲和霧,長時不怕風雨來,嫩葉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戶都喜愛”的山歌。
與之相似的一個久遠的傳說則顯然要淒婉得多。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兩個世代結冤的土司,分住在一條大河(一說是金沙江)的東、西兩岸。東土司家有一個兒子,西土司家有一個女兒,他倆在長期的放牧生活中產生了純潔的愛情。但是兩個人的關係遭到族人的反對,特別是西土司,認定是東土司的兒子有意“加害”自己的女兒,於是西土司派人用毒箭射死了東土司的兒子,可是他的女兒卻憤怒地跳進焚燒情人的烈火中,以身殉情。當兩個人的骨灰合在一起團聚時,西土司強行分開埋在兩處;當他倆變成兩朵花一起開放時,西土司把花活活地折斷;當他倆變成兩隻鳥一起嗚叫時,西土司又把鳥活活地打死。在頑固凶殘的封建勢力麵前,這對情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故土,男主人公逃到藏北草原的湖中變成鹽,女主人公逃到中原的山上變成茶。這樣,當人們喝酥油茶的時候,這對情人又能悄悄地相會,再也沒有人能把他們分開了。於是,人們都相信茶樹是這位堅貞的姑娘的化身,對其崇敬有加。
另外一種傳說則認為茶樹源於菩提達摩祖師。中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是天竺國佛教禪宗第27代祖師般若多羅的嫡傳弟子。有一天,達摩問師父般若多羅大師:“我得法以後,應該到什麼地方去傳法?”般若多羅回答說:“去震旦(即中國)。”達摩遵照師父囑托,東行來到中國。
幾經輾轉,達摩到了少林寺,他被這半隱半現的處於山腳下密林深處的小寺廟的魔力所吸引,並決定留在這裏,因為修煉的最好地方是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僧人需要安靜環境,不久,他便在廟後麵山坡上的四分之三處發現一個小山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3米,長度約有7米。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綠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
達摩來到少林寺後,就把這個天然石洞作為他修行坐禪的地方,他還決定修煉9年修成正果。相傳,達摩在這個石洞裏,整日與茶樹的傳說,反映了禪宗修行對麵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毅力、耐力的重視,屬於一種宗教教育,而不是茶樹起源的真實追溯。 然終日麵朝壁,雙眼緊閉,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後,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裏有人,競在達摩的肩膀上築起巢穴來了。什麼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禪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惡念、邪念、親念,外界的一切對他沒有幹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