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發現野生茶樹多處,其中沙地耶發現的一株野生茶樹高達13米,周長為l米。為此,勃魯士斷定,印度是茶樹原產地,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公元1877年英國人貝爾登(s.Baidond)步勃魯士後塵,在他寫的《阿薩姆之茶葉》中提出茶樹原產於印度。持上述觀點的還有英國學者勃萊克(J.H..Blake)、布朗(E-A..Brown)、易培遜(A.Ibbetson)、林德萊(Lindley)和日本的加藤繁等。他們的論據是:隻有印度有野生茶樹,而沒有人提出中國有野生茶樹;印度阿薩姆種茶樹長得“野”,樹高葉大,而中國茶樹樹矮葉小。其結論是:印度種是茶樹原種,印度是茶樹的原產地。他們不知道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野生大茶樹,他們也不知道中國不但有眾多的大葉茶,而且還有“茶樹王”。
此外,有些人對上述兩種茶樹原產地都不認可,便炮製出無名高地是茶樹原產地的說法,他便是在爪哇進行茶葉種植試驗的植物學家科恩斯徒(c.st’uart)博士。1918年,他考察中國邊境發現有野生茶樹後,認為在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無大葉茶樹的記載。據此,他認為,茶樹因形態不同,可分為兩大原產地:一為大葉種茶樹,原產於中國西藏高原的東南部一帶,包括中國的四川、雲南,以及緬甸、越南、泰國和印度阿薩姆等地;二為小葉種茶樹,原產於中國的東部和東南部。這就是“二源論”說。無論茶樹產於何地,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中國是目前世界上野生茶樹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國家。早在三國(公元220年一公元280年)時,《吳普·本草》引《桐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之說。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稱:“建茶皆喬木……”宋子安(公元1130年一公元1200年)《記東溪茶樹》中說:“柑葉茶樹高丈餘,徑七八寸。”明代雲南《大理府誌》載:“點蒼山(下關)……,產茶樹高一丈。”又據《廣西通誌》載:“白毛茶……樹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葉,如銀針,老葉尖長,如龍眼樹葉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屬野生。”可見,我國早在1700多年前就發現野生大茶樹了。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已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
其中雲南省樹幹直徑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思茅地區鎮源縣九甲區和平鄉千家寨發現野生茶樹群落數千畝,其中龍潭大茶樹高18.5米,樹幅16.4米,最低分枝10.1米,基部幹徑83.4厘米。這些野生大茶樹可謂是當今世界茶樹之最了。
我國野生大茶樹有4個集中分布區,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鄰區;三是滇、川、黔毗鄰區;四是粵、贛、湘毗鄰區;少數散見於福建、台灣和海南省。主要集中在北緯30度線以南,其中尤以25度線附近居多,並沿著北回歸線向兩側擴散,這與山茶屬植物的地理分布規律是一致的,它對研究山茶屬的演變途徑有重要的價值。
上述4個分布區中的野生大茶樹,以雲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貴州省,這些地區的茶樹多屬高大喬木樹型,具有較典型的原始形態特征,且常見與山茶樹科植物和大頭茶、木荷、鈴木、厚皮香、石筆木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區係。此外,粵、湘、贛毗鄰區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區,其中尤以南嶺山脈兩側最多,如江華苦茶、藍山苦茶、安遠苦茶、豐州苦茶、橫坑苦茶、思順苦茶、二十四縣苦茶、賀縣苦茶等。苦茶由於含有較多的酚酸物質,如黃酮類和花青素,再加上構成茶葉苦澀味的重要成分如表一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L—EGCG)、表一兒茶素沒食子酸酯(L÷ECG)含量較高,使茶水具有很濃的苦味,如乳源苦茶“一杯中放葉數片,便苦似黃連,難以入口”。苦茶的生理機製雖需深入研究,但其具有重要的潛在利用價值,如可篩選出適製優質紅茶品種,還可研製藥用茶等。總之,從古至今,我國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這是國家物種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相信茶樹原產於中國。既然茶樹原產於中國,
那麼遠古的中國人為什麼要栽種茶樹呢?他們從茶樹上摘下來的茶葉最初是用來幹什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