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心中的雜草,最好的方法不是用蠻力與之對抗,而是在心中播撒下新的種子,用新鮮飽滿的生命熱情來抗衡雜草的韌性。心中的死結往往就像雜草一樣,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外力通常隻能改變它們的生長軌跡,不能完全將之從自己的生命中驅逐。
心靈是一座花園,需要我們時時墾殖翻耕。這個花園中有穢土,也有淨土,所以不可能永遠保持快樂與清淨。隻要是花園,就會生長雜草,四處蔓延。作為自我心靈的園丁,我們絕不能放任雜草叢生,否則這座花園就會成為荒蕪的圍城。
做自己心靈的勤勞園丁,在心中播下真愛和智慧的種子,才能收獲充實與快樂。時刻不忘清理自己的心靈後花園,生命必將綻放出無比耀眼的光彩。
禪悟人生
生命如舟,載不動太多的欲望,怎樣使之在抵達彼岸時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我們應該選擇輕載,丟掉一些不必要的包袱,那樣我們的旅程也許會多一份從容與安康。
第八節 孤獨讓人變得更堅強
你可能沒有別人英俊瀟灑,但你可能身強體壯;你可能不會琴棋書畫,但你可能思維敏捷、邏輯清晰……上帝不會給人太多,但他也不會虧待你,所以你一定要做自己的知音,發現自己的美好。
生活中,有的人生性好靜,懶於在那種燈紅酒綠、爾虞我詐的社交場合敷衍應酬,閑暇時更願意結伴於青燈古卷,品茗讀書,抑或獨自遠行,涉足山川沃野。但是,更多的人卻害怕孤獨,無論是獨自垂釣於碧水湖泊的寧靜和淡泊,還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於他們而言,都是不堪承受的折磨。
佛家將孤獨的形式分為四種:第一種是“主動的孤獨”,就是為了修行而主動創造一個與他人隔絕的環境,無論打坐誦經,還是讀書寫作,都完全不受外界的幹擾,隻留下一顆求知之心;第二種是“被動的孤獨”,可以理解為情感上的孤獨,是一個人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的寂寞,即使身在團體之中依然能感覺到的孤獨;第三種是“思想的孤獨”,當一個人的觀點不為他人接受,思想得不到他人認可時,就會感受到精神上的孤立無援;第四種是“權勢的孤獨”,高處不勝寒的恐慌是大多數位居高階的人所共有的。孤獨的形式或有不同,但孤獨的味道幾乎每一個人都品嚐過。
在一次“禪七”中,一位修行者突然哭了起來。聖嚴法師問他為何哭泣,他回答:“生活在世界上的孤獨感讓我害怕。”
聖嚴法師說:“難道你不知道每個人都是獨自來到這個世界,最後也獨自離開的嗎?”
修行者說他知道,但是仍然害怕。
聖嚴法師問:“那麼在禪七修行中你還害怕嗎?”
他說不怕,但是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中,對孤獨的恐懼與不安就會再度襲來。
這個修行者所體驗到的更多是情感上的孤獨,情感上的無所寄托與無可信賴讓他感到茫然和痛苦。在現實生活中,因孤獨而感到不安的人比比皆是,但聖嚴法師卻認為,孤獨是修行與生活都必不可少的狀態,尤其是對於真正有心修行的人來說,熱鬧的場合固然可以參與,但更應該適應孤獨的情境,並且要能夠出於自願隨時置身於孤獨之中,尤其是“主動的孤獨”。
孤獨固然令人感到痛苦,但也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成熟。“主動的孤獨”更是如此,無論是修行,還是日常的生活,孤獨的環境能夠讓一個人獲得安靜的心態和靜謐的氛圍,不容易受到外界雜務瑣事的幹擾。在孤獨的環境中,一個人最好的知音就是自己,透過“主動的孤獨”安靜地麵對自己,調理身心,思考生命。
有位禪宗大師也曾閉關修行多年,在閉關之前,一位年老的居士來拜訪他,並問他:“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和尚?”禪師並未做出明確的回答,這就像我們無法預計陶器經過爐火的燒烤會變成什麼樣子一樣。孤獨地修行與學習就像陶器被燒製的過程一樣,痛苦在所難免,但通常都能使人得到新的提升。
禪悟人生
事實上,一個人獨處時,最好的知音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對修佛之人而言,雖然閉關時不容易受他人影響,但倘若一個人的功夫不夠深,就很容易被自己的妄念左右。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如此,在孤獨的環境中,若不能踏踏實實地潛心學習,也可能迷失在自己所設的迷障中。
第九節 別讓後悔情緒糾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