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心態禪:常思自省,清掃本心(3)(1 / 2)

很多事情,既然已經沒有辦法挽回,就沒有必要再去惋惜悔恨了。與其在痛苦中掙紮浪費時間,還不如重新找到一個目標,再一次奮發努力。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歡抓住自己的錯誤不放,沒能抓住發展的機遇,就一直怨恨自己不具慧眼;因為粗心而算錯了數據,就一直抱怨自己沒長大腦;做錯了事情傷害到別人,就為沒有及時道歉而自責很久……

聖賢教導我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為過去的事後悔。錯過了就別後悔,後悔也不能改變現實,隻會消弭未來的美好,給未來的生活增添陰影。人的遺憾與後悔情緒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正像苦難伴隨生命的始終一樣,遺憾與悔恨也與生命同在。但是,昨日的陽光再美,也移不到今日的畫冊。也許會有人以為“覆水難收,悔恨無益”是陳詞濫調而不屑一顧,雖然這是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卻蘊涵了深沉的智慧。

有一學僧對雲居禪師說:“弟子每做完一件事就不勝懊悔。這是為什麼呢?”

雲居禪師道:“你且先聽我的十後悔:一、逢師不學去後悔;二、遇賢不交別後悔;三、事親不孝喪後悔;四、對主不忠退後悔;五、見義不為過後悔;六、見危不救陷後悔;七、有財不施失後悔;八、愛國不貞亡後悔;九、因果不信報後悔;十、佛道不修死後悔。以上十種後悔,你是哪種後悔?”

學僧想了想說道:“看起來這些後悔,都是我的毛病!”

雲居禪師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療呀!”

學僧問道:“我就是因為不懂得治療,所以懇請老師慈悲開示!”

雲居禪師開示道:“你隻要把十後悔中的‘不’字改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師要學,遇賢要交,事親要孝,對主要忠,見義要為,見危要救,有財要施,愛國要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這一字的藥,你好好服用!”

佛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有句俗話說不見棺材不掉淚,用佛家的話說,即是眾生總是見了果報後才會後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就不後悔了。誰都想讓此生了無遺憾,誰都想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遠正確,可這隻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錯事,不可能不走彎路。

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後,有後悔情緒是很正常的,這是一種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的前奏曲。正因為有了這種積極的後悔,我們才會在以後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穩。覆水難收,悔恨無益,我們為什麼不好好把握現在,珍惜此時此刻的擁有呢?為什麼要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對過去的悔恨之中呢?

放下過去的錯誤,向前看,才能有更多的收獲。我們一生當中會犯很多錯誤,如果每一次都抓住錯誤不放,那麼我們的人生恐怕隻能在懊悔中度過。

禪悟人生

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盡情享受現在。過去的再美好抑或再悲傷,畢竟已經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沉澱。如果你總是因為昨天錯過今天,那麼在不遠的將來,你又會回憶著今天的錯過。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你永遠是一個遲到的人。

第十節 自省,給自己一麵清晰的鏡子

自省像一麵瑩澈而光亮的鏡子,它可以照見一個人心靈上的汙濁。所以,一個明智的人,自然懂得“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

反省可使人保持清醒,可使人彌補短處,可使人糾正過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自我反省是極為重要的。真正懂得反省的人,經過時光的蕩滌,便能衝洗掉俗世中紛紛擾擾的塵埃,給自己一個美好單純的人生。

日本日光東照神宮的雕梁上有三隻猴子:一隻捂著嘴,一隻捂著耳朵,一隻捂著眼睛。這三隻猴子代表著:不當說的不說,不當聽的不聽,不當看的不看。遠離是非,不聽不傳不講,我們的心就不會為嗔癡所困,行為也就不會出差錯,煩惱自然也會少許多。佛陀曾說世人有二十難,其中:“不說是非難”便是其中一種。佛家講求對是非不聽,不傳,不講。不管是非,自然可以遠離是非。

在佛家看來,作為出家人應該做到靜察己過,勿論人非。宋代流傳下來的一首禪詩這樣寫道:“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針來日日忙;量盡別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這是古人修身的名言,告誡人們要常懷自省之心,檢討自己的過失,閑談之時,不要談論他人是非。提高品德修養,常懷寬闊胸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彌多愛說人閑話,因此大家看見他來了就總是避開,或者趕他走。沒有人想與彌多在一起,大家都討厭他。有一天,彌多又看見大家繞著他走,心裏覺得很難過。

於是,彌多找到佛陀,想問個明白。

佛陀借著這個故事勸誡:“說人家閑話既使別人受害,又使自己難過。這是一種十分愚笨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