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多反省數日,從此改變亂說人閑話的習慣。
的確,所謂的是非本身就是極其無聊的談資,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善於反省的人往往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也明白老老實實認錯是最明智的做法,而不是想方設法找理由為自己辯護。借口不過是一個人做錯事的擋箭牌,是敷衍別人、原諒自己的護身符,是掩飾弱點、逃避責任的百驗靈丹。而這些隻會讓一個人越來越糊塗,從而將所有的缺點自我屏蔽,以至於不知不覺間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聖嚴法師曾經以照鏡子為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一般人對自己的缺點大都采取隱瞞、掩蓋或不願檢討和承認,這種人往往是一臉的灰塵、油垢,但不願自我反省和檢查。他也許曾照過鏡子,但看到又髒又醜的自己,就沒有勇氣再麵對鏡子。這種人拒絕看清自己的缺點,也往往是自我膨脹的。所以我們要隨時保持自省,不斷地從自我反思中深入地認識自己。
一個明智的人,應該把自省當作觀照自身的鏡子,衣冠不整時要在鏡子前整理儀容,愁眉緊鎖時要在鏡前調整心情。接受別人的指正,改正自己的過失,便能夠獲得高尚的人格。我們應該時刻謹記:“靜察己過,勿責人非。”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禪悟人生
每個人都生活在內外兩個世界中,也具有向外發現和向內發現兩種能力。向外是一個無比遼闊、精彩絕倫的世界,向內則是一個無比深邃、亟待挖掘的內心。觀察外部世界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探究內心則需要清醒的頭腦和善於反省的意識。
第十一節 點燃一瓣心香,做個寬心的人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能夠在歲月的枯榮中體會生命的短促、人世的無常。自然界一草一木的凋零與成長都是對我們最直接的提醒。它教育我們,懷平常心看淡塵世喧囂;也敦促我們,懷感恩之心珍惜生命的一切饋贈。
禪師們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常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天上的月亮隻有一個,可是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裏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萬裏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這是很好的境界,許多學禪者都是因此而悟道的。
唐代朗州太守李翱非常向往藥山惟嚴禪師的德行,一天,他特地親身去參謁,巧遇禪師正在山邊樹下看經。雖知太守來,但禪師仍無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禪師仍然專注於經卷上。
李太守看禪師這種不理睬的態度,忍不住怒聲斥道:“見麵不如聞名!”
說完便拂袖欲去,惟嚴禪師至此才冷冷說道:“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短短一句話,李太守為之所動,乃轉身拱手致歉,並問道:“如何是道?”
惟嚴禪師以手指上下說:“會嗎?”
太守搖了搖頭說:“不會。”
惟嚴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聽了,欣然作禮,隨述偈曰:“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頓悟,下山後隨即解甲歸田,去尋找閑雲野鶴的生活,從此足不出戶隱居山林。
惟嚴禪師形象地給太守點出了修道見道的境界,“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裏,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境界。青天上的白雲,瓶頸裏的綠水,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擁有純淨的顏色。
但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我們,很多時候都丟失掉了雲朵本來的顏色,清水本來的純淨。世界雖然是有瑕疵的,但是純潔的雲漂在天空中依舊很美麗,水在瓶子裏仍然是它的味道。人也應該如此,無論童顏之時,還是鶴發之齡,都應保持一顆開闊的心。
智慧生活著的人們與非智慧生活著的人們的生活形態存在天壤之別。反映最突出的就是過日子的態度與情形不同。所謂“行雲流水般的日子”,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種自然、真實和純屬自我的生活狀態。
智慧生活著的人顯然不是那種無所用心、無所事事地活著的人,他們會去時時點燃那一瓣心香。這盞燈如太陽,可以照破黑暗;如良田,可以滋長善根;如明鏡,可以洞悉萬象;如大海,可以容納百川。燈光點亮人心,燈光照亮遠方的道路,做一個寬心的人,在行雲流水般的日子裏時時點燃那一瓣心香。
禪悟人生
心靈的智慧種子既在高僧大德的手中,也在紅塵鬧市裏每個懷有智慧的人身邊。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走進廟宇之中燒香拜佛,但隻要點燃那一瓣心香,開悟就在身邊,心燈自會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