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幸福禪:平常心是道,簡單心是福(1)(1 / 3)

第一節 能挑多少水,就挑多少水

禪真正的道是心無妄想、執著等汙染,時時處處保持一顆平常心、簡單心,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的淡然情懷。

認識自己方能更好地認識人生,駕馭人生,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所以,與其花費心思去揣摩別人的喜好,不如好好地認識自我。一個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經營自己的人生。

人貴有自知之明,但自知的獲得又談何容易?隻有經曆暴風驟雨的洗禮,雪壓霜欺的磨礪,在無數次的跌倒中爬起,才能夠找到真實的自我,才能夠正確麵對自己的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從內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再通過不斷修補與完善,向完美更靠近。

可見,自知之明的“貴”字來得何其不易!

有自知之明,才能在深淺之間權衡做人。無論我們做什麼,雖然要盡力而為,但也要量力而行。因為一個人無論怎麼強大,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

在一座深山中藏著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師求解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討一些武功秘籍。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得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望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如果超過了這個底線,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那麼,再強健的人也要摔跤。因此,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真正了解自己、戰勝自己、駕馭自己。但是,自以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

自知無知才求知,自知無畏才拚搏。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強。因此,有人說自知是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貴的東西,它總是在無邊的黑夜中熠熠生光,為行人指引正確的方向。

禪悟人生

有的時候,路走不通,問題並不在別人或者事情本身,相反,可能恰恰在我們自己身上。也可以說,認識自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越接近自己的內心,離成功的距離也就越近。

第二節 倒空自己,才能接納更多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應當謙虛認真,不要滿足於現狀;學習要深入細致,不能心浮氣躁。

現實中,人們在不經意間會表現出驕傲、自負的態度,佛教講求自我消融。如果懂得自我觀察和自我反省,人們就會有慚愧心理,也會變得謙虛。如此,自我也就消融了。所以,自我消融是可以用慚愧的心、謙虛的心去一點一滴完成的。

一人向一高僧問佛,高僧將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後還繼續注水。此人雲:“漫出來了。”高僧道:“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對你說佛?”真正有學問的人,明明自己的修養與知識在很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總是謙虛地向別人請教,真正做到了“不恥下問”。

當年大哲學家柏拉圖就有這樣的事情。有人問他:“像您這樣的大哲學家為什麼還要那麼謙虛呢?”柏拉圖說:“據我所知,人的知識就像是一個圓圈,圓圈裏麵的是你已經知道的知識,圓圈外麵代表的是你的未知。你會發現,圓圈越大的人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很不足。”這一點就像我們說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彎腰。

隱峰從馬祖禪師三年,自以為得道了,於是有些洋洋得意起來。一天,他備好行裝,挺起胸脯,辭別馬祖,準備到石頭禪師處一試禪道。

馬祖禪師看出隱峰有些心浮氣躁,決定讓他碰一回釘子,從失敗中獲得經驗。臨行前還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頭路滑。”這話一語雙關:一是說山高路滑,小心石頭絆了栽跟頭;二是說那石頭禪師機鋒了得,弄不好就會碰壁。

隱峰卻不以為然,揚長而去。他一路興高采烈,並未栽什麼跟頭,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頭禪師處,隱峰就繞著法座走了一圈,並且得意地問道:“你的宗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