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遊卻表示反對,說道:“我看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
這樣一來,兩個人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主持公道,評判虱子是怎麼生成的,並且約定輸的人要為一桌酒席付賬。
蘇東坡由於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裏,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可是過後不久,秦少遊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
兩人都以為勝券在握,放心地等待評判的結果。禪師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汙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
禪師做了一次高明的和事老,蘇東坡與秦少遊兩人的觀點也得以和諧共存。
我們的一生需要處理的各種事情太多了。在人際關係方麵,要處理好與師長、親人、朋友的關係;在經濟方麵,要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在家庭方麵,要培養夫妻感情、照顧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麵,要提高自己的修養,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如此,才不會虛度光陰。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總要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換個角度,多注意別人的好處,用理解、同情和愛心去影響別人,使他既能認識自己的缺點,又能心悅誠服地改正,你的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得到很好的發展。
正如佛家所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無論歡笑苦痛,讓你的心都一一容納,將其轉化為人生中前進的動力,變換為生命中難能可貴的記憶。人生在世,難免經曆一些風風雨雨,怎樣活得痛快,活得瀟灑,也是我們麵臨的一個問題。其實,隻要你豁達些、寬容些,你的窘境很快就會得以擺脫。
禪悟人生
糊塗的人容易幸福,因他不把吃虧視作絕對苦,他對快樂要比對痛苦敏感得多,因為他的糊塗,所以有一點成功就覺得滿足,從而活得輕鬆自在。
第八節 枯者由他枯,榮者任他榮
生活在凡塵俗世中的人,注定逃不脫世俗的牽絆,與其為外境所困,不如用一顆寧靜淡泊的心平和對待。若能得到寬心的智慧,定能夠成為駕馭完美生活的熟練舵手,駕駛生命之舟縱情暢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煩惱之中,是因為我們不能理解“無我”,總是在追求為“我”或為“我所有”。但佛是一位充滿慈悲、智慧的覺者,是一個無我和清靜無為的人。“無我”,就是斷除塵世間的一切煩惱,舍棄一切不該追逐的東西。無我法,即無畏、犧牲、奉獻,如此就會感到自然愉快,不再糾結得失,身心安樂。
生命放達,內心自由,首先就要擁有一顆純淨飄逸的心,隨風如白雲般漂泊,安閑自在,任意舒卷,隨時隨地,隨心而安。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藥山禪師在庭院中打坐,身邊有雲岩和道吾兩名弟子相伴。禪師坐禪之後,看兩名弟子仍然若有所思,便指著院中的兩顆老樹問道:“你們看這兩棵老樹,已經在寺中經曆了上百個年頭,如今,這兩棵樹一枯一榮,你們說,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榮的好。”雲岩答道:“枯的好!”
藥山禪師看著他們,並未講話,恰逢一位侍者從旁邊路過,於是藥山禪師便將他喊了過來,問他道:“你看院中的這兩棵樹,是枯的好呢?還是榮的好?”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榮者任他榮。”藥山禪師麵露微笑,讚許地朝侍者點了點頭。
同一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答案,“榮的好”表示熱忱進取;“枯的好”表示清淨淡泊;“枯者由他枯,榮者由他榮”是順應自然,各有因緣。
花草樹木的枯榮與太陽的東升西落,都像晝夜的交替、四季的轉換一樣,是自然界裏極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與人的個人際遇聯係,便會生發出無限感慨。大多數人都會因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傷慨歎,但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枯有枯的道理,榮有榮的理由,本無好壞之分,榮枯都好,不好隻是個人根據主觀感受作出的評判而已。事無好壞,唯人揀擇,就像是紅塵中的我們,每一天的起臥作息皆順其自然,饑來張口困來眠,看似平常,卻正是無限風光。
禪悟人生
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心境,也是一種寶貴的心境,它是浮華散盡之後的怡然自得。守住一份寧靜,就能削減人生中的苦惱與蒼涼,拋卻一切束縛,自由地追尋生命最本質的東西,抵達安寧與幸福的彼岸。
第九節 道本無事人,佛是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