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空欲禪:無欲則剛,淡泊明誌心自遠(1)(1 / 3)

第一節 守好自己的五官門戶

一個人是否滿意自己的生活,和擁有多少物質不能直接畫等號。欲求不滿時,快樂會變得遙不可及。如果不懂得克製自己的欲望,努力與進取會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權勢等同枷鎖,富貴有如浮雲。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莫不如退一步,遠離名利紛擾,給自己的心靈一片可自由馳騁的廣袤天空,於曠達開闊的境界中欣賞美麗的世間風景。

西方一位哲人曾說過:“人的欲望是座火山,如不控製就會傷人害己。”貪欲是人成功路上的障礙,因為它會自動成長、膨脹,可能會炸傷自己,一切的榮譽、事業、成功都將隨之煙消雲散。聰明的人,應該學會適當調整自己的欲望,不讓那些不必要的貪念支配你的生活。

從前有一個笨人到朋友家裏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沒有味道,於是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鹽,他吃起來味道就覺得很好了。

笨人心裏想:“原來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中得來的,一點點鹽就讓菜好吃,那麼多吃一些一定味道更好。”這樣想了以後,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鹽,一口吞進嘴裏去,不料鹹得要命……

這則故事出自《百喻經》。佛陀用這則故事勸誡修行之人要節量飲食,少欲知足。欲望的存在很合理,如果一個人對人世沒有任何追求,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因此人不能沒有欲望,但卻不能放縱欲望。欲望隻可淺嚐,而不可沉溺。

其實人的一生也是一個產生欲望與放下欲望的過程。我們的各種欲望,包括良好欲望與不良欲望不停地產生,同時我們也不停地滿足和擺脫這些欲望,從而不斷地讓自己的智慧增加,不停地完善我們自身。佛教的思想也認為,人的痛苦皆因欲望,因此佛教教義一直在勸導人們如何戒掉各種不良的欲望。

以持戒嚴謹而著稱的品德拉是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有一天,國王烏德納問品德拉,佛陀年輕的弟子如何能夠擺脫情欲的衝動,而保持住清淨的身體。

品德拉回答:“佛教導我們要把年紀比自己大的婦女當母親看待,把年輕的女人當女兒看待,把年紀與自己相當的女人視為姐妹。佛的弟子按照這一教導就能擺脫欲望。”

國王又問:“如果有的弟子對母親、女兒、姐妹那樣的女人,也會起歹意,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

“世尊說,人體充滿了如血、汗、脂肪等等種種汙垢和不淨。如果用這種眼光來看女人,能防止色欲。”

“大德,如果就算把女人想象成醜陋的東西,但還是不由自主地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佛教導我們,當眼睛看到顏色和形狀,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香氣,舌頭嚐到美味,身體接觸到物體的時候,不要被她的美姿所動搖,也不要困為醜態而心煩。如果能把守好五官的門戶,就能確保六根的清淨。”

如何擺脫欲望,守好自己的五官門戶即可,多麼精辟的結論啊。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很快我們就將化為灰塵,或者一具骷髏,一個名稱——甚至連名稱也沒有。既然生命如此短暫,那在生活中被我們高度重視的東西也就是空洞的、易朽的和瑣碎的,它們既不是屬於你的,也不是你力所能及的。

禪悟人生

命運總是在滿足一個人的欲望的同時,塞給他一個更難填的新的欲望。曾經有人說過:“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過多,不加節製,便成了貪婪,結果陷入了“越喝越渴,越渴越喝”的惡性循環。

第二節 欲望少一點,幸福多一點

無論是在金錢、物質還是情感上,人們一旦享受過多,所求便會更多。最後為了奢求而不擇手段,這一個“貪”字,竟是如此折磨人,的確應當戒之。

欲望如同火種。一個不懂得收斂欲望的人,如同不斷在火上加柴,放得越多,火勢越大,最後大到無法控製,釀成火災。麵對欲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是能很好地支配欲望卻不被欲望支配的人。不入名利牢籠,才能專注於眼前事、當下事,才能沒有煩憂,達到灑脫的精神境界。貪婪在佛教教義中被列為第八大惡行。在佛家看來,貪婪會迷失人的本心,讓人在追逐欲望的深淵中不能自拔。人因貪婪而付出的代價往往巨大,一些人為了得到他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有甚者因貪欲而不擇手段以致走向極端。這樣的人到最後往往得不償失,《百喻經》中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擅長牧羊的人,他所豢養的羊繁殖得很快。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就將自己的羊從幾千隻增加到一萬隻了。但是他很是節省,從來不肯殺一隻羊請客或自己吃。別人見到他雖是眼紅,卻也奈何他不得。

那時,有一個人很會機巧詐騙,便走過來甜言蜜語地和他成為很好的朋友,牧羊人信以為真。於是這個人就對牧羊人說:“我和你已成為知己了,不論什麼話都可以來談。我知道你沒有妻子,很是寂寞。現在我打聽到東村有個女郎美麗極了,給你做妻子很是合適。如果我做介紹人,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牧羊人聽了很高興,就給他很多羊和一些其他禮物,算作聘禮。過了幾天,這個人又對他說:“她已經答應做你的妻子,而且你的妻子今天已經生了一個兒子,我特地來給你道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