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心裏更加歡喜,就又給了他很多羊和別的東西。又過了幾天,這個人走來說:“唉,真可惜,你的兒子今天死了,我真替你難過呢。”牧羊人聽了以後號啕大哭,悲痛不止。
像牧羊人這種經不起名利食色的誘惑,執著於世間欲望的人在佛教裏被稱為“多聞者”。他們被世間俗樂所誑惑,因此失了善法功德,最終也因此喪失生命及財物,其下場無不憂愁悲苦。在佛家看來,這種被貪欲所惑的人其實是自尋煩惱。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欲望,當我們在滿足或者擺脫欲望時如果不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欲望,就會產生諸多煩惱。有人沉迷於權,有人執著於財,還有人困於情中,他們受製於自己的欲望而不能自拔。但是,如果我們能以佛家樸素、平和的智慧來對待,就有可能做到寵辱不驚,看透一切短暫的痛苦與快樂。
禪悟人生
有很多事情,做到何種程度由我們自己來控製,聰明的人往往適可而止,而愚蠢的人不是做得太少,就是做得太多。
第三節 放下我執,解除束縛
我們常常像蠶蛹一樣,忙不迭地為自己編織一個精致難破的繭。庸人自擾,自尋煩惱;愚人自縛,自綁天足。這是世界天天不間斷上演的悲劇。
呱呱墜地的嬰兒,生下來都是兩手緊握,仿佛想要抓住些什麼;看垂死的老人,臨終前都是兩手攤開,撒手而去。這是上天對人的懲罰嗎?當他兩手空空來到人世的時候,偏讓他緊攥著手;當他雙手滿滿離開人世的時候,偏讓他撒開手。
生命曆程往往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到某種程度的突破,有時必須放下“執著”。佛家的《菩提心論》裏曾經對“執著”做過這樣的解釋:那是一種對自我的過分堅持。人總是趨向於相信自我,信賴自己的感覺,憑自己舊有的經驗行事,將自己抓得緊緊的。
宋代蘇東坡和佛印禪師是好朋友,他們習慣拿對方開玩笑。有一天,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
禪師被人喻為牛糞,竟無以為答,蘇東坡心中以為贏了佛印禪師,於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
消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妹妹就問:“哥哥,你究竟是怎麼贏了禪師的?”蘇東坡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如實敘述了一遍他與佛印的對話。
蘇小妹天資聰穎、才華出眾,她聽了蘇東坡得意的敘述之後,說道:“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蘇東坡啞然,方知自己的修為不及佛印禪師。
蘇東坡為什麼會輸給佛印禪師,原因就在於他心中還有一個執著心,說自己是佛就高興,說別人是牛糞就沾沾自喜,如果別人說自己是牛糞呢,可能就會眼中冒火了。這正是一個人執著於自我的表現,認為表揚自己就好,說別人不好自己也高興。
究其根底,就是為了一個“我”,最放不下的也是這個“我”。於是所有人都拚盡一生,去賺取這個“我”所需要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終衍生出無窮無盡的痛苦。
有些人為了能夠突顯自己,通過各種辦法詆毀他人,甚至踩在別人頭上一步步往上爬,這樣做其實是在給自己不斷地編織蠶繭,慢慢將別人清除出你的世界,直到有一天別人再也進不來,自己永遠也出不去的時候,你就會被生活拒絕,因此而成為了幸福的“絕緣體”。
生活不可能完全被你掌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總有些難以預料的事情,有時無需太過執著。如果一個人能夠放棄我執,那麼他的心境就會柔和清淨,萬事萬物在他的眼裏都是愉悅、美好的。
禪悟人生
無論窮漢富翁,無論高官百姓,無論名流常人,都無法帶走任何東西。上帝總讓人兩手空空來到人世,又兩手空空離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偏執於某一事或某一物呢?
第四節 清心寡欲,做淡定之人
人活在世上,應保持一顆原有的“初心”,去掉心靈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麵世,能哭能笑,能苦能樂,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實自然,才能避免將本性迷失。
世間有許多誘惑:名譽、地位、金錢,但這都是身外之物,隻有生命最美,快樂最貴。我們要想活得瀟灑自在,要想過得幸福快樂,就必須學會淡泊名利,割斷權與利的聯係,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時光,這樣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愜意。
南北朝時有一位禪宗大師的悟道偈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道,心物一元,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渾然一體。“先天地而生”,一切萬象的種種變化,生起與消滅,隻是兩種不同的現象而已,雖然這與超越一切事物的“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卻無法影響它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