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就像一個魔咒,令人心想掛念,不能自拔,最後常令人不得其果,操勞心神,迷失了對人生、對自身的真正認識。修佛也好,參禪也好,在認識和理解禪佛之前,修行者必須要先認識自己,然後發乎情地做事,漸漸理解禪佛之意。
如果執著於認識禪佛之道,最後連本身都不顧了,這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就像一個人做事之前,必須要理解自身所長,才能放手去做事。如果隻看到事物的好處而忽略了自身能力,又怎麼可能將事情做好呢?這便是尋明心、安身心的魅力所在。
禪悟人生
佛說: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煩惱,是因為放不下執著心。放下不是放棄,而是放下讓自己感到沉重的東西,放下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六節 欲望無邊,凡事應有度
幸福不在萬物之中,它存在於看待萬物的自身態度之中。如果你接受幸福的態度不正確,即使置身於幸福的環境中,你也會離幸福越來越遙遠。
對物質上不過分追求是一種心理健康的表現,而永不饜足則是一種畸形心理,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之類引發的。這種病態如果發展下去,人心就成了饕餮,結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毀滅。
有個人問禪師:“世上最可怕的是什麼?”
禪師說:“欲望!”
那個人滿臉疑惑。
禪師說:“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有一個農民想要買一塊地,他聽說有個地方的人想賣地,便決定到那裏打聽一下。到了那個地方,他向人詢問:“這裏的地怎麼賣呢?”
當地人說:“隻要交1000塊錢,然後就給你一天時間,從太陽升起的時間算起,直到太陽落下地平線,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點,你將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這個人心想:“那我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豈不是可以圈很大的一塊地,這樣的生意實在太劃算了!”於是他就和當地人簽訂了合約。
太陽剛一露出地平線,他就邁著大步向前疾走。他的步子一分鍾也沒有停下,一直向前走著,心裏想:“忍受這一天,以後就可以享受這一天的辛苦帶來的歡悅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遠的路,眼看著太陽快要下山了,他心裏非常著急,因為如果他趕不回去就一寸地也得不到了,於是他走斜路向起點趕去。可是太陽也馬上就要落到地平線下麵了,於是他加快了腳步,隻差兩步就到達起點了,但是他的力氣已經耗盡,倒在那裏,倒下的時候兩隻手剛好觸到了起點的那條線。那片地歸他了,可是又有什麼用呢,他的生命已經失去了,還有什麼意義呢?
禪師講完,閉目不語,弟子卻從中開悟。
當欲望產生時,如果不加以節製,便成了貪婪。欲望過多,再大的胃口都無法填滿,貪婪的結果隻會帶來無窮盡的煩惱和麻煩。
欲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永遠無法逾越,因為欲望是無止境的,永遠無法滿足,這正是人性最大的缺憾。因為不知足使人看不到危險所在,蒙蔽了人的內心,使人無法感受到幸福的溫暖。總認為自己擁有的還不夠多,想要的還很多,你就會無視自己手中的幸福,而一心望著那些不屬於你的東西,如果在欲望的追求中度過一生,人生就沒有幸福可言。
禪悟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許如今的生活很單調,但是它既然存在,就一定會有它的樂趣,隻不過人們沒有感受到而已。生命各有各的樂,就在於各個生命體對各自生活的一種簡單的滿足。
第七節 若能放下,心無掛礙便是解脫
能夠放下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
我們經常習慣說:我的錢、我的麵子、我的家、我的兒子、我的財產、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譽、我的身體……正是“我的”這兩個字讓人們處處計較、耿耿於懷。
世間事常常因求之不得而心生煩惱,進而生痛苦、生貪婪。貪婪不滅,人就起罪惡心,如此循環,惡果便接踵而來。一旦破除“我執”,則一切煩惱痛苦事即時消失,禪定境界立現於眼前。
有一位小尼姑去見師父,悲哀地對師父說:“師父,我已經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茹素禮佛,暮鼓晨鍾,經讀得愈多,心中的個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麼辦啊?”
師父對她說:“點一盞燈,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體悟了!”
幾十年之後,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庵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仿佛步入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這所萬燈庵的住持就是當年那位小尼姑,雖然年事已高,並擁有上百個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因為盡管她每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還是會見到自己的影子。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去世,自己也將不久於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