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智慧禪:舍得放下,身輕心安(2)(1 / 2)

凡成就大事之人,無不是心中存善念、行善事者。人的慈悲不應該僅僅是金錢上的施舍,還應該包括心靈的布施,既是對他人的關愛,也是對自己的成全。當我們擁有財富時,與其握著拳頭,隻能看到掌中的世界,不如攤開手掌,欣賞整個浩瀚的天空,才不至於財富壓身,成為“貧窮”的富人。

禪悟人生

在生命的過程中,一切物質及肉體都是不可靠的,想讓自己得以升華,就必須舍棄這些本性之外的東西,去追求生活本身的淳樸,這樣才能活得愜意,活得灑脫。

第六節 若擁有成了負擔,不如舍棄

一個人的眼界隨著他的心界而不斷擴大,你能看多遠,你才能走多遠。我們自認為自己擁有了很多,實際上卻時有時無,若擁有成了負擔,還不如舍棄。

我們每個人都應謹記,人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所以應該學會放棄。能夠做到坦然放手,丟掉過於沉重的包袱,不害怕失去,那麼即使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也能獲得一份心靈的寧靜。

想要正確地駕馭自己的心,就要達到心的自由境界。與其說心像牆壁,不如說仿若倉庫更加貼切。我們心中之物,無論是知識、學問,還是經驗,都是為了眾生,並非自己本身需要它們,因此自己本身內心是“無一物”的。這樣的一顆心是無比寬容的,能夠包容一切,自然不會被無常所困。

有一位禪師,因為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布袋而被稱為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佛為渡濟世人轉世而來。有一天,一位居士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手中的布袋便猜到了他的身份,於是便上前和他聊了起來。

居士:“敢問和尚法號是什麼?”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碼。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居士:“和尚雲遊四方,布袋中都有什麼行李呢?”

布袋和尚:“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居士:“弟子愚頑,想向禪師請教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布袋和尚:“即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布袋和尚手中的布袋又被稱作乾坤袋,從他隨口吟唱的佛偈中可知,他的布袋可大可小,就好像他的心境和胸懷,別人給他什麼他都會收下,即使是不好的東西,隻要裝進他的布袋,都會變成好的東西。他還常常將裏麵的東西送人,好像永遠也掏不完。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能接受和包容的,不論善惡、好壞、是非,隻要在他麵前都會變成沒有障礙。因此,他的心就如他的布袋,打開時可以遍及十方,甚至連虛空也能裝進去。

“入時觀自在”,因為心無障礙,所以不論看什麼,都可以看得很透徹,自然就能很好地駕馭自己的心,將它修煉成一麵牆,不論做什麼用途,都能夠保持不動;同時又能像倉庫一樣,不管儲藏多少東西,都不會成為自己的負擔,也不會成為引發傲慢情緒的引子。

《華嚴經》中有偈曰:“眾生心不同,隨起諸妄想;如是諸佛刹,一切皆如化。”眾生的信念彼此不同,由心生起的妄念也各形各色,因此在十方淨土之內,也是如幻如化的諸般泡影。

生活裏,經常會遇到讓我們選擇的時候,如果我們單單想獲得,而不想舍棄,那麼我們可能失去的更多。有時候,主動去舍棄,反而會得到更多。

禪悟人生

看生命在穀底與波峰之間起伏,看心情在陰霾與晴朗之間兜轉,感受春日暖陽,也體驗冬季嚴寒。不去計較生活的得失,原諒生活的過錯,才能更多地發現這個世界的種種美好。

第七節 使用而不執著,擁有而不占有

“財富不是指人能賺多少錢,而是你賺的錢能夠讓你過得有多好。”因此,善於用有,發揮財富的最大價值,就可以利用它來製造人世間的幸福,為世間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

“人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這是《紅樓夢》裏的開篇偈語,這一首《好了歌》似乎在訴說繁華錦繡裏的一段公案,又像是在告誡人們提防名利世界中的冷冷暖暖。看似消極,實則是對人生的真實寫照,即使在數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

這就需要我們“安貧樂道”。為什麼要安貧?那是因為有道。因此安貧樂道就是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居無求安,住的地方隻要適當,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

人從出生到死亡,不過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在生命的過程中,如果隻想著做一個守財奴,那麼賺再多的錢也沒有任何意義,它隻是暫時聚集在你這裏的一堆數字,你死後不知又成了誰的枷鎖。不如舍去,換取世人更多的溫暖。畢竟用了的錢財,才是你自己的。

佛光禪師在講禪門真理。一名徒眾聽後說:“大師,要了脫生死,唯有念佛往生淨土。弟子想去學念佛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