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禪師歡喜地回答:“很好。你去學念佛法門回來,讓我們的道場成蓮花世界。”
佛光禪師說完,又一位徒眾站起來說:“師父,持戒能讓心靈更自由。弟子認為沒有什麼比持戒更重要的,所以我想去學律法。”
佛光禪師歡喜地回答:“很好。你學律回來我們的道場便具有三千威儀,成為六和僧團。”
佛光禪師話音剛落,第三名徒眾站起來說:“弟子深思後決定去西藏學密法。”
佛光禪師歡喜地回答:“很好。密法講究即身成佛。你學成歸來,我們這裏就會有很多人成就金則不壞身。”
聽到佛光禪師對三個徒眾的回答,禪師身邊的侍者不解道:“大師,他們三人在您座下參禪,隻有秉持佛陀以心印心的法門,定心參禪才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可您為什麼要鼓勵他們走呢?”
佛光禪喜師歡喜地回答:“我還有你。”
禪師鼓勵他的徒眾學取佛門各宗派之所長,並強調他們學成歸來反而能讓自己的道場更加進步,這便是一種從“擁有”到“用有”的精神。“用有”的精神是不執著於“為我所有”,所謂流水不腐,隻有讓自己所“擁有”的產生價值,才能讓我們從“擁有”的有限向“用有”的無窮盡轉化,才能讓富者更富,智者更智。
人人都想“占有”,但問題在於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填飽了肚子,又求珍饈;娶了嬌妻,又妄想美妾;有了房舍,又求華廈;謀得一職,又求升官;得到千錢,又求萬金……寶貴的一生就在無止境的追求“占有”中苦惱地度過了。
佛說,人間財富其實有“五家共有”。這五家分別是:水災,火災,強盜,貪吏與不肖子弟。所以,即使擁有大量的財富也並不足以為依靠,因此佛家十分強調付出、奉獻、布施。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讓財富用在最有用的地方,讓人人都得尊敬,得愛護,這才是人間最穩定的財富。
禪悟人生
隻有讓自己所“擁有”的產生價值,才能讓我們從“擁有”的有限向“用有”的無窮盡轉化,才能讓富者更富,智者更智。
第八節 享受相對幸福,追求絕對幸福
幸福並不是要去做別人,而是順應自己的本性,自然就會幸福快樂。不然,即使讓你去做別人又能怎麼樣呢!一個人得到了身心的寧靜,就不會覺得茫然,不會覺得勞累。
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世上的每個人,隻要你願意,就能獲得幸福,隻不過這幸福分為相對幸福和絕對幸福兩種類型。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相對幸福;絕對幸福是通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層的理解才能得到。但是人總覺得他人手中的比自己擁有的要好,殊不知你的幸福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在生活裏的每一件小事中。隻要你懂得用心去生活,你都能收獲幸福。
怎樣獲得相對幸福呢?當我們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發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幸福的。一個人生活在世間,隻要不受外力的強迫,是自由的,能順應自己的天性自由而充分地發展,就能獲得相對幸福。
比相對幸福層次更高一層的幸福,就是絕對幸福。怎樣才能獲得絕對幸福呢?人和宇宙達成統一,人有了更高層次的知識和理解時,才是真正的絕對幸福。傳說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禪師,他的皮膚潤白像冰雪,體態柔美如處女,不食五穀,吸清風飲甘露,乘雲氣駕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這樣的人,已經達到了所說的絕對幸福,他是絕對自由的人,也就是真正得“道”的人。但是要做到這樣的自由,不受拘束,不食人間煙火,著實是件難事。追求幸福本身是為了得到快樂,不需要過於強求,人隻要獲得相對的幸福,也就是幸福的了。
寺廟旁邊開了一家豆腐店。老板常常送豆腐進去,但是每次經過禪堂的時候,門窗都是緊閉的。老板十分好奇,想知道禪堂裏到底放了什麼東西,為什麼常年都要關著門窗。
有一天,他問寺裏的小和尚,是否可以進禪堂?
小和尚說禪堂不能隨便進去,必須要得到法師的同意。
老板找到法師,在他不斷的請求下,法師最終答應讓他進去。
老板走進禪堂,發現裏麵坐滿了人,但鴉雀無聲。每個人都盤腿坐在地上,一動不動。他順著四壁把禪堂走了一遍,沒有人和他說話,也沒有發現什麼好玩的東西。最後,他隻好像別人一樣,找了塊空地,安靜地坐了下來。
他閉上眼睛,眼前出現了以前很多的事情,就像放膠片一樣,心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平靜。一炷香後,老板出了禪堂,回到豆腐店。從那之後,他逢人就說“參禪好。”
有人就問他:“參禪怎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