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智慧禪:舍得放下,身輕心安(3)(1 / 2)

他說:“那天我在禪堂參禪的時候,想起街頭的老李還欠我五塊錢,五毛錢一塊的豆腐,他買了十塊。”

參禪好,好在哪裏?好在能夠洗滌人的心靈,可以從中得到寂靜,回歸本然。靜靜地坐下,找回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東西,就連一筆被遺忘的五塊錢的賬目也讓人高興不已。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每個人也都有幸福的可能,隻要你願意。幸福離你並不遙遠,隻要你能夠順應本性去生活,少一些機巧之心,多一些安逸自由,你就是幸福的。甚至連絕對幸福,隻要你肯去追求,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禪悟人生

幸福是自由的,就好像一匹馬,當它在天地之間自由馳騁,沒有被人類馴化的時候,它就是幸福的。一旦有人想要馴化它,那馬就不會再有幸福了。沒有被馴化的馬的幸福就是相對幸福。

第九節 唯有惜福的人才能幸福

人世間,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飯一菜,一點一滴,都要珍惜,它不是物質上的價值,而是心靈上的價值。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如果你不想在悔恨中匆匆老去,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自己過好今天,把今天的事做好。

千百年來,佛家、禪宗大德都十分注重自身對福氣的珍惜,衣食住行崇尚節儉,甚至達到了粗劣的境地,對精美的東西總是極力地排斥,每每三餐不但粗茶淡飯,甚至不如饑民;衣服縫縫補補,穿了三年又三年,時時還不忘布施。即便是一滴水,也珍惜異常,唯恐有剩餘,造成浪費。由此可見,大德們是何等的惜福!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流傳千年,但道理卻從不因為時空的改變而變質。無論是一米一飯、一茶一粥,都是如此來之不易。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可曾想到這每一粒米、每一顆飯都是大自然陽光雨露的饋贈?是別人勞動的成果?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

雪峰、岩頭、欽山三位禪師結伴而行,有一天經過一條河流,正商量到哪兒去化緣講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綠新鮮的菜葉,緩緩從上遊漂來。

三個人議論開了。

欽山:“你們看,河中有菜葉漂流,可見上遊有人居住,我們向上遊走,就會有人家了。”

岩頭:“這麼好的一片菜葉,竟讓它流走,實在可惜!”

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別的村莊去吧!”

三人談得正熱鬧,一個人匆匆從上遊那邊跑來,問:“師父,你們看到水中的一片菜葉了嗎?我剛剛洗菜時,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實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聽後,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就到他家去講法吧!”

一片菜葉能值多少錢?若我們對萬事萬物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那麼,我們便永遠都不會懂得珍惜。要知道,哪怕隻是一片小小的菜葉,那也是自然界的饋贈,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去珍惜它嗎?

因為惜福,所以我們懂得要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每一朵花的恣意開放,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立與自由。因為惜福,所以知道人與物、人與人,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裏相遇,一切皆是緣,惜緣就是惜福。

人生欲壑難填,惜福讓我們懂得勤儉節約,更加珍惜自己當下擁有的。少一些攀比,就不會放縱自己的欲望,就能學會知足常樂,讓心靈保持一種從容而淡定的境界。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幸福既來之不易,又是十分短暫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會格外珍惜幸福。有福分固然重要,但不知愛惜,最後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禪悟人生

珍惜當前擁有的,珍惜自己及他人的所得,就能夠做到不動心、不掠奪。於己於他,都是大大的有益,必能將做事的障礙突破,轉煩惱成菩提,轉所知成般若。

第十節 清淨無為,乃人生大寶藏

清靜無為是生命中的大財富,此財富讓人的心靈充裕,且永不會流失。錢財乃身外之物,終歸要流轉於他人。欲求隻是生命中暫時存在的葛藤,人的本心才會讓生命永葆活力。

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一個人才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其中的妙處,自然就會得道而逍遙。

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約各自入定以後,彼此追尋對方的心究竟隱藏在何處。和尚無論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樹梢上、山之巔、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於刹那之間追蹤而至。他忽然悟到,因為自己的心有所執著,故被找到,於是便想:“我現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處。”也就是進入無我之鄉,忘我之境,結果道士的心就追尋不到他了。

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執著於自己的失與得、喜與悲,便不會陷入欲求的痛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