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人生禪:回歸本真,參透人生便是禪(1)(1 / 3)

第一節 活在當下,做好每一件小事

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互相交錯不可分割的,所以說過去就是未來,未來也就是過去,現在就是過去以及未來。不要被時間蒙騙,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現在。

能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本身就不簡單;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一個人是否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最關鍵的在於你是否心甘情願地從小事做起。

有人問一位禪師:什麼是活在當下?禪師回答他,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就叫活在當下。的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現在和我們一起做事情的人;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現在。

修禪並不是讓你逃避生活,而是要從現在起將身邊的每件小事做好,老老實實做事,規規矩矩做人。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將人做好了,那就離佛的境界不遠了。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為佛教雕刻家,所以特地去拜訪東雲禪師,希望禪師能指點他一些與佛像有關的常識,以便使自己的雕刻技藝更上一層樓。

東雲禪師見了他以後,沒有說什麼,隻是讓他替自己到井邊汲桶水。過了一會兒,東雲禪師突然衝著光藏開口大罵,並要趕他出門。

這時已近黃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請求師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讓他明天再走。

三更時分,光藏被叫醒去見東雲禪師。禪師溫和地對光藏說:“你也許不知道白天我為什麼罵你。我現在告訴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誠的心,才能雕刻出莊嚴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的時候,水溢出了桶外,雖然溢出的隻是幾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緣所賜予的,而你卻毫不在乎。像你這樣不知惜福、輕易浪費的人,又怎能雕刻出傳神的佛像呢?”

光藏對禪師的訓示頗為感動,歉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後,光藏決定做一名佛門弟子。若幹年後,光藏終於成為雕刻技藝獨樹一幟的一代宗師。

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術?禪師說:“你要有一絲不苟的禪心才行,這其實正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隻有先將人做好了,才能講修禪。”佛其實是“人”的升華,如果生活中的你還在幻想成佛,那就趕快行動,好好地做一個人吧!

其實,你隻需要將現在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修禪也就到了福分。

禪悟人生

人不能彌補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唯一能做的,隻有把握現在。不懂得把握“現在”,過去和未來都將成為落寞的煙塵。

第二節 把過去關在身後

“得不償失”會讓我們失去原有的幸福,其實幸福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隻是我們沒有用心去體會而已。

把過去的一切關在身後,也就是卸下身心上的包袱。放下已經到手的一切,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始新生活,但這個問題往往被我們忽略。大多數人總是習慣於受過去的事情牽絆,無論成功或喜悅,無論失敗或煩惱,結果使身心負載過重,浪費了精力,影響了事業的發展。所以,你應該試著學會經常把身後的門關上,把過去的一切留在身後。

一個雲遊的高僧送給至誠禪師一把紫砂茶壺,至誠禪師非常珍愛這把茶壺,每天都要親自擦拭。打坐之餘,便會親自用紫砂茶壺泡壺好茶,品茶參禪,靜心修佛。

有一天,禪師與遠道而來的高僧交流佛法,留下一個小和尚打掃禪房。小和尚看見師傅珍愛的紫砂茶壺,一時緊張,竟失手將紫砂茶壺摔碎。小和尚自覺闖了大禍,於是戰戰兢兢捧著碎了的紫砂茶壺,背著藤條,待禪師歸來後,跪在佛堂麵前請求處罰。

至誠禪師扶起小和尚,淡淡地說道:“碎了就碎了。”

旁觀的小和尚不明白:“師傅不是很珍惜這把茶壺嗎,為何茶壺碎了卻是滿不在乎的樣子?”

至誠禪師說:“茶壺已經碎了,後悔有什麼用呢?後悔能讓茶壺複原嗎?既然如此,何苦沉浸在後悔中,得不償失呢!”說罷依舊閉目參禪。

最鍾愛的紫砂茶壺被打碎了,的確是件讓人懊悔的事。但至誠禪師卻說得很直白:“茶壺已經碎了,後悔有什麼用呢?後悔能讓茶壺複原嗎?與其後悔,不如想想為師今天怎麼喝茶。”至誠禪師不愧是高僧,深知後悔埋怨遠不如輕裝前進。這就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在前進的征程中,我們也應該學會權衡利弊,並認定豁達開通遠勝於獨自悔恨。

人生一世,花開一季,誰都想讓此生了無遺憾,誰都想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遠正確,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可這隻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錯事,不可能不走彎路。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後,會後悔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們能學會用積極的態度來麵對後悔,我們才會在以後的生活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穩。倘若一味地埋頭後悔,不僅會忘掉曾經的幸福,也會失掉勇氣,放棄追逐前方的幸福。

禪悟人生

過去的事就讓它隨風而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隻能徒增煩惱而於事無補。同樣,將來的事就像鏡花水月一樣,無論多麼美麗,都不能立刻變為現實。沉湎於未來的憧憬,往往會讓人變得不切實際或者停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