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享受已經擁有的
總認為自己擁有的還不夠多,想要的還很多,你就會無視自己手中的幸福,而一心望著那些不屬於你的東西。如果在欲望的追求中度過一生,人生就沒有幸福可言。
由古至今,人類始終難以擺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們會做出許多不可理解的事情。當自己的欲望得到了滿足的時候,就萬事順心了。可是,當欲望沒有達成的時候,人們的心理就會失衡,就會產生抱怨的情緒。所以,抱怨源自不知足,隻有知足的人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富足。
有飯吃,能睡覺,自由自在,人得這三者,還有什麼不滿足呢?難道錦衣玉食、奢華生活就能夠讓人大自在嗎?
佛陀派阿難外出化緣。阿難托缽行腳,路遇窮人,一個少年正扶著一個老婦人,看上去像是母子,二人身著破爛的衣服,看起來似乎是乞丐。
那個小乞兒將老婦人背到一棵大樹下,對老婦人說:“母親,我去討些飯菜,您在這裏等我。”於是起身離開。老婦人在小乞兒走開的時候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笑容中的美感令阿難深為感動,那是安詳而欣慰的笑容,沒有對生活的怨懟,反而是充滿愛和希望。
不久,阿難看到小乞兒拖著化緣來的柴火和一碗湯飯,歡歡喜喜地回來,並將湯飯高高舉過頭頂,跪下來如同供奉神明一樣舉給老婦人,並一口一口地喂老婦人吃飯,期間不忘問母親是否飽足。
老婦人吃飽之後,乞兒還給她拭嘴,這才又到人群中給自己討飯吃。
阿難正在替乞兒擔憂,怕他餓了肚子,卻見他撿起地上別人丟棄的食物果腹,然後回頭找自己的母親,將母親背走了。
這對乞丐母子雖然過得非常辛苦,卻一派母慈子孝的模樣,讓阿難頗受觸動——即便臥於淤泥,吃著陋食,卻能安貧樂道,滿心歡喜,知足得樂,確實應該受到敬重。
生活讓我們明白:即使你擁有整個世界,一天也隻能吃三餐。這是思悟後的一種清醒,誰真正懂得它的含義,誰就能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得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說過,生命是這樣短暫,即使身在陋巷,我們也應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時光。
禪悟人生
珍惜得到的一切,珍惜擁有的一切,不管經曆多麼痛苦,都要滿懷感激。生活給予我們的滋味,自然給予我們的資源,我們都要好好珍惜,要知足常樂。
第四節 參透生死,人生無慮
人有來的一日,必有去的一天,生死是逃不了的兩重關卡,但生命的意義卻由人自己定義。我們完全可以將生命真正掌控在自己手中,把每一天過得無比富足。
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生命也正如這難買的光陰,一旦逝去,無法挽回。“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世事無常,生命的消逝似乎總讓人充滿了消極悲觀的情緒,可是你看那些生活在淺水中的魚,即使水越來越少,它們也快樂,因為魚和水的每一次相逢,都是得其所哉,死在眼前,也可以活得快樂。
六祖慧能的一句“另有去處”,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情懷,它發人深省,展現了一種不懼生死,來去自在的大如來境界。佛法中講,死亡不過是一段新的旅程,把生命的一次結束當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這種想法不但豁達、開朗,而且把生命在時間、空間的價值繼續延伸。
麵對生命,聖賢之輩沒有認為活得很痛快,也沒有認為死得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於心中。“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著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也便不再懼怕死亡,並能把死前的每一刻過得更有價值,更有尊嚴。
宋朝德普禪師天性豪縱,幼年隨富樂山靜禪師出家,十八歲受具戒後,就大開講席弘道。兩川緇素無人敢於辯難,又因其為人急公好義,時人譽稱他為“義虎”。
宋哲宗元五年十月十五日,德普禪師對弟子們說:“諸方尊宿死時,叢林必祭,我以為這是徒然虛設,因為人死之後能否吃到,誰能知曉?因而,我若是死了,你們應當在我死之前先祭,容我吃到,受了眾人的供養,再行坐化。今覺即將坐化,從現在起,你們可以為我辦祭了。”
眾弟子和信徒以為他在說笑,就笑著問他:“禪師幾時坐化呢?”
德普禪師說:“等你們依序祭完,我就決定去了。”
從這天起,寺廟上下真的煞有介事地為禪師坐化做大張旗鼓的準備。弟子們將幃帳寢堂設好,禪師坐於其中,弟子致祭如儀,逐一為禪師上香、上食、誦讀祭文,禪師也心安理得地一一領受饗餮。
弟子們祭拜完畢,也為各方信徒排定日期依次對禪師進行悼祭,並上供養,直到元六年正月初一日,經過四十多天,大家這才祭完。
於是德普禪師對大家說:“明日雪霽便行。”
此時,天上正飄著鵝毛般的雪花。到了次日清晨,雪花忽然停止,德普禪師焚香盤坐,怡然化去。
在禪師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由不得人,何不拋開生死,全心全意活在眼前此刻?德普禪師堪破無常的智慧,令世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