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人生禪:回歸本真,參透人生便是禪(1)(3 / 3)

人向來都是輕死貴生的,不少人因為懼怕死亡,而活得渾渾噩噩,幸福又怎麼會光臨這種人的家門呢?倒不如用一種超脫、達觀的態度去麵對人生寂滅,把生當作一段旅行,開開心心;把死當作一場遊戲,嬉笑平常。如此就能減輕生存的壓力,活得歡喜自在。

生命是易朽的,如花開花落般短促;生命是寶貴的,綻放著姹紫嫣紅。隻要能夠把握、珍惜生命中每一次綻放綠意、孕育苞蕾的機會,又何須畏懼死?

禪悟人生

生命從起點到終點,就是一次無比自然的過程。沒有死的悲傷,就沒有生的喜悅,洞悉了生與死的本質,就不會為終究要死去而坐立不安,隻會為生存的每一天而喝彩叫好。

第五節 慢一點走,留意生命中的美好

一位佛學大師說:“心靈富有最重要,若囿於物質欲望,即使擁有再多,也會覺得不夠,這就是貧窮;反之,物質生活清貧,並不影響心靈的充實,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

生活裏或好或壞的境遇,對人都是一種心理的較量,都是考驗我們人格與修養的一所學堂。你在這裏可以學到悲觀、厭世、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同時你也能夠學到豁達、通透、激勵、勤奮。一切就看我們自己想怎麼學,窮也好,富也罷,都能保持恒定的心理狀態,也就能大大地提高自己的教養。

平靜無為,不是叫人一無所爭,當然也不是讓人完全不顧物質上的自足,一心追求貧苦的日子,而是要人們對任何境遇都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麵對生活,我們完全可以選擇閑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的心境,選擇一種從容自在的人生態度,做到寵辱不驚,自在隨意。

釋迦牟尼在沒有成佛之前,經曆過很多次的磨煉和苦修,從中領悟了許多人生的真諦。

有一天,釋迦牟尼要進行一次長途的跋涉,他因為急於到達目的地,便無視路程的遙遠和艱苦,努力地趕路。

長途漫漫,釋迦牟尼累得精疲力竭。終於,眼看就要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了,他鬆了口氣。就在他心情放輕鬆的同時,他感覺自己的腳下有一顆小石子磨得雙腳很不舒服,那顆石子很小,小到讓人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其實,在剛開始趕路時,他就已經清楚地感覺到那顆小石子在鞋子裏,讓他覺得不舒服。然而,他一心忙著趕路,不想浪費時間脫下鞋子,索性便把那顆小石子當作是一種修行,不去理會。直到這時,他才停下急切的腳步,心想著:既然目的地已經快要抵達了,又還有一些餘暇,幹脆就在山路上把鞋子脫下來,把腳下的小石子從鞋子裏倒出來,讓自己輕鬆一下吧!

就在他低頭彎腰準備脫鞋的時候,他的眼睛不自覺地瞄向沿路的水光山色,竟發現它是如此的美麗。當下,他領悟了一個重要的道理:自己這一路走來,如此匆忙,心思意念竟然隻專注在目的地上,甚至完全沒有發現四周優美的景色。

他將那顆小石子拿在手中,不禁讚歎著說:“小石頭啊,真想不到,這一路走來,你不斷地刺痛我的腳掌心,原來是要提醒我,慢一點走,注意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啊!”

如果天上的星星一生隻出現一次,那麼每個人都會出去仰望,而且看過的人一定都會大談這次經驗的莊嚴和壯觀。傳媒一定提前大做宣傳,而且事後許久還要大讚其美。不過因為星星每晚都閃亮,所以我們很少抬頭望一眼天空。

生活中的此時此地總是被忽略,我們無意中預支了“此刻的生活”。要充分享受生活,就一定要學會放慢腳步,讓自己停留在一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隻有現在的地方。當你停止疲於奔命時,你會發現生命中未被發掘出來的美;反之,當你生活在欲求永無止境的狀態時,就永遠都無法體會生活的“慢”妙之美。

禪悟人生

漫步在幽深的小路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透過樹蔭,懷著一種悠閑的心情細數陽光灑在地上碎石般的條紋,或者閉上眼睛,感受撲麵而來的淡淡花香。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隻有放慢腳步,才能找到生活的美,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體驗中發現新的深度。

第六節 悟得自性天地開

“真如本性,寂靜常然,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悟到空,悟到無,就真正觸到了禪機。

在梵語中“菩提”代表著覺悟、智慧,指人頓悟真理,進入超凡脫俗的境界。佛教故事中記載,當啟明星升起的時候,佛陀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開悟,修成了正果。佛陀眼前的清澈,六祖心中的澄明,都是世間眾生渴望卻又難以企及的境界。

有人以己身為菩提樹,以己心為明鏡台,以為憑借勤奮與修持即是潔身自好,就能遠離世俗汙垢;而世事蹉跎成白首,修行路上,如花年華漸漸凋零,雖有漸悟,卻總是觸不到頓悟的瞬間,漸悟與頓悟之間的一步之遙竟然遙遠到不可抵達的地步。之所以會在漸悟與頓悟間迷失了方向,就是因為過多地執著於思維,而忽視了自性。

在一次法會上,佛祖講過一個故事教導人認識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