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五磨豆腐。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豆腐能這麼重要,能在過年這麼多習俗中占據一天的地位。
秦寒的想法:“應該是四大名菜的原因吧。”
春夏秋冬,就從春天開始。
過年時候,家家都會買最少整整一個豆腐,除了吃新鮮豆腐,炸的豆腐片也是過年的一道蒸菜。
晚上放外麵一些,就成了天然的凍豆腐,是燴菜湯的常備品。
然後就是農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菜——臭豆腐乳。
剩下的大半個豆腐切成大塊放壇子裏,做成臭豆腐乳。
做成之後,和碎蔥花一炒,就是早飯吃饅頭的下飯神器。
早飯炒菜的時候不多,更多的都是饅頭鹹菜稀飯。
豆腐乳也是鹹菜的一種。
時間到了三四月,天氣暖和起來,就可以曬醬豆了!
醬豆製成之後,一般是拌著辣椒大蒜炒。
從這個時節開始,醬豆取代臭豆腐乳,開始陪伴人們。
然後到了七八月的時候,韭菜開花了。
把韭菜花打碎,然後混合梅豆板,醃製成另一道鹹菜。
這道菜做好以後,吃起來特別簡單。
扒拉出來一碗,然後淋上香油,就可以了。
秦寒小時候唯一沒有吃膩的鹹菜就是這個。
當韭菜花醃梅豆板吃完的時候,往往還沒有開始做臭豆腐乳。
這個時候,把花生米和幹辣椒煎脆,然後搗碎,混上湯汁、油、鹽,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家鄉有句順口溜“熱蒸饃蘸辣椒,不知不覺吃一鍋”。
臭豆腐乳、醬豆子、韭菜花醃梅豆板、辣椒花生泥;就是這個時代,幫人們度過春夏秋冬的四大名菜。
秦寒看著父親車子後座的一大塊豆腐,有點頭暈。
不喜歡臭豆腐乳和醬豆子;喜歡韭菜花醃梅豆板和辣椒花生泥。
前麵兩個秦寒長大後碰都不碰,後麵兩個一直都喜歡吃。
“苦著個小臉幹啥?你不是喜歡吃豆腐嗎?”蘇清清捏捏秦寒皺著的小臉,疑惑的問道。
秦寒誠實的回答:“我不喜歡吃臭豆腐乳”。
秦建國搬豆腐的手頓了一下:“明年我們家就打井,到時候多種一些菜,我們家周圍都是荒地,等有了水,咱家是最不缺菜的”。
蘇清清也很開心:“嗯,過了年我就把我們的菜園子弄大一些”。
秦寒高興起來:“好”!
真正讓秦寒高興的,是父母偉大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在最大能力的邊緣再外麵一些。
父親把豆腐分成大小不等的幾部分,然後去小水缸裏麵抓了一條魚。
母親掰了一下幹海帶泡著,秦寒很自覺的去廚房門口的沙堆裏麵扒拉出來一塊薑。
材料都準備好,父親生火燒鍋。
今天是母親掌勺;母親其他菜做的都不如父親做的好吃,唯獨魚湯例外。
做的令父親自愧不如。
姥姥家那邊鄰著大河,經常吃魚,母親又特別愛喝魚湯,所以魚湯做的特別好。
十三嶺這邊也有河,從秦寒家裏後山的山腳下流過,然後轉向南邊,繞過一個弧形之後。又從十三嶺和小學中間地帶流過。
不過這條小河水很淺,夏天能到成人大腿位置,冬天河水不過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