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醫食療與養生 (1)
《素問·藏氣法時論》載:“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鹹,大豆、豕肉、粟、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祖國醫學積累了大量的食療與養生知識,曆代先賢注重養生,形成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中醫食療養生方法。
第一節 不同季節食療養生
人與外界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自然界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異常的變化也帶來了諸多引發疾病的致病因素。人類健康與自然的關係恰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所以,祖國醫學提出“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認為四時陰陽乃為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現代醫學亦已證明,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如氣溫的高低、濕度的大小、風力的強弱、日照時間的長短等,都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人體生理代謝過程隨季節的變化而異,春天氣候轉暖,新陳代謝逐漸加快,消耗增多,吸收、儲存營養物質的能力也隨之加強。冬季氣溫明顯降低、各種活動相應減少,人體的新陳代謝較為緩慢,營養物質易被吸收和儲存。
在飲食上,不同季節食性應各不相同,如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載:“……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製其寒。”在發病學方麵中醫認為,外感疾病與氣象、時令有直接的關聯。春季易患風病(感冒傷風、鼻衄等),夏季多暑病(疰夏、中暑等),長夏多濕病(痢疾、腸炎等),秋季多燥病(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等),冬季多寒病咳嗽、氣喘。
因此,人們必須順乎自然界氣候變化,調節好四時季節與營養物質吸收、消耗和儲存的關係,這樣才能有益於健康。
一、春季食療養生(一)季節特點初春是由寒轉溫,冰雪消融、春寒料峭;春末則冷、熱空氣往返交彙,是雨水較多、天氣時陰時晴、時雨時風的季節。在此季節,陽氣升發,人體腠理疏鬆開泄,人們常難以及時適應氣候變化,易感外邪,易患感冒。春季養生應根據上述氣候及體內功能變化的特點進行調攝,否則“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
(二)食療原則飲食其性宜涼;飲食其味宜甘。
(三)食療處方1菊花炒雞片具有健脾益氣,補肝明目功效。適用於心煩乏力、視力模糊等。
(1)原料:雞肉250克,菊花瓣30克,雞蛋2個,蔥、薑、料酒、精鹽、糖、胡椒粉、味精、澱粉、麻油等調料適量。
(2)烹製方法:將雞肉洗淨、去骨切成片,菊花用冷水輕輕洗淨,蔥切成小段,雞蛋留蛋清。雞肉片用蛋清、鹽、料酒、胡椒粉、澱粉調勻拌好。燒熱油鍋,將雞肉片滑散滑透,撈出,再將蔥、薑入油鍋煸炒,倒入雞片、料酒,再稍炒,將調好的汁倒入鍋內翻炒一下,隨後將菊花瓣投入鍋內,稍炒即成。
(3)食用方法:每周服用2次,隨意服食。
2蔥白豬肝雞蛋湯具有滋補陰血,養肝明目功效。適用於夜盲症、視力減退、兩目幹澀。
(1)原料:雞蛋2個,豬肝250克,蔥白1根,料酒、精鹽、味精等調料適量。
(2)烹製方法:豬肝洗淨、切片,蔥白洗淨、切段。起油鍋,放入蔥白炒香,加入豬肝稍炒,再加料酒和清水適量,煮沸後將雞蛋打勻倒入,稍沸後加鹽、味精即成。
(3)食用方法:隔日1次,4周為1個療程。
3枸杞炒肉絲具有養肝明目、滋陰清熱的功效。適用於肝陰不足所致的目赤澀痛等眼科慢性炎症。
(1)原料:豬腿肉150克,枸杞子(淨)100克,春筍絲50克,黃酒、醬油、白糖、味精等調料適量。
(2)烹製方法:將豬腿肉洗淨切絲,筍絲、枸杞子洗淨,瀝幹待用。鍋裏放油燒熱,先放入肉絲,待肉絲外皮緊縮變色時,加春筍絲、枸杞子、黃酒、醬油、白糖、味精及微量鮮湯同炒一會,出鍋裝盆。
(3)食用方法:每周1次,隨意服食。
4菊花茶具有清泄鬱熱、疏肝明目的功效。適用於肝火所致口苦咽幹、目紅目澀。
(1)原料:白菊花3克。
(2)烹製方法:將白菊花放入杯中,洗淨,用沸水衝泡,加蓋悶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