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這時方完全明白過來。皇上緊急召見自己,原來為的是此事。心上的一塊石頭落地,情緒立刻變得精神抖擻。
“朕命你明日一早,即刻起程返回遼東。據報,清宮因皇太極驟然死去,未留遺囑,誰來承繼皇位,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互不相讓,宮廷內也分作兩派對峙。豪格掌握著正黃旗的兩旗人馬,而多爾袞則執掌正白旗的兩旗人馬,均手握重兵又旗鼓相當,一旦清宮暴亂,你便揮戈進軍,乘勢蕩平大清!”
“臣遵旨!”吳三桂跪拜起身,聲音變得格外洪亮。
“慢!”崇禎叫住轉身欲走的吳三桂,從架上取下早已準備好的一柄大刀,雙手托著遞向吳三桂:
“這柄大刀,乃宮中多年寶物,朕知你喜用大刀,朕特將這宮中寶物親手賜予你,見刀如見朕,關外一切,委托你全權決斷!”
“謝皇上!”吳三桂跪拜接刀,托著這珠寶鑲嵌的稀世寶物,正顏發誓:“為大明江山,臣萬死不辭!”
次日清晨,吳三桂再不敢怠慢,他高擎著皇上禦賜的寶刀,統領著步兵、馬隊,從北京郊外浩浩蕩蕩地向山海關方向進發。
吳三桂身旁走著一乘小轎,那是寵妾陳圓圓在為吳三桂送行……
已經走出了好遠,前方路旁有一座小亭,吳三桂和陳圓圓的人馬走了過來。
“少將軍!”亭內走出的是吳府的管家吳歡,他走到吳三桂馬前,翻身下拜,“傳太老爺話,夫人至此已送出四十裏,少將軍軍務緊急,夫人不必再送了,太老爺令小人護衛夫人立即返城。”
小轎停下,吳三桂也跳下馬來。陳圓圓和吳三桂正如膠似漆、情意纏綿之時,現今驟然分離、牽腸掛肚,都似有滿腹的情話。可此時此刻二人執手相對,默默地你看我、我看你,竟好一陣無話。
還是吳三桂率先開口:“圓圓,那就在此作別吧!”
陳圓圓對此強作笑容,道了聲:“將軍保……重!”
可陳圓圓的“重”字還不曾山口,眼圈兒一紅,聲音就哽咽了,一直強忍著的淚水簌簌落了下來。
吳三桂自以為自己是關東鐵漢,加之又係三軍主帥,本來一直抑製著自己的情緒。可如今一見陳圓圓癡情如此,他再也控製不住眼淚,跨步上前,兩人抱在一起,越哭越是戀戀不舍。
吳歡見此,上前勸道:“送君千裏,終需一別。夫人,少將軍皇命在身,可是耽誤不得哇!”
陳圓圓一聽“皇命”二字,知道皇太極驟死,是大明朝難得的機遇,一旦清廷內亂,可一舉蕩平清國。值此關鍵之秋,自然兒女情小,國家事大,故此隻好抹去眼淚:“將軍請上馬!”
“還是請夫人先起轎!”吳三桂執意堅持。
二人互相堅持著,都不肯先行離去。而此刻行進的步兵軍馬,有的已停下來,駐足觀望。
管家吳歡見狀,連忙叫過轎夫,將陳圓圓攙扶進轎,隨即吩咐道:“立即返城!”
輛夫抬起,飛也似的返轉回城。
陳圓圓將頭探出轎簾,一雙淚眼。隻見吳三桂騎在馬上仍癡癡相望。
陳圓圓的轎身變得越來越小……
公元一六四三年,大清國的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突然端坐駕崩,進犯中原的滿清兵馬急速退回國內,大清舉國為之哀悼。
清寧宮外,高高低低的建築物上,到處都布滿了挽幛、花環,此刻是一派悲痛、緊張和肅殺。
清寧宮,這原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寢宮,皇太極因無疾而終、端坐而亡,所以他巨大的“梓宮”(棺槨)暫時停放在這裏。
“梓宮”前焚香燃燭、布置得莊嚴、肅穆,在嫋嫋香煙前,大清國的大小官員均素服,女眷則截去發辮,分期分批地跪拜祭奠。
皇太極因突然驟死,未留遺旨,而皇太極生前也未立太子,未指定繼承人,這便為清宮留下了深深的隱患。隨著這哀悼的進行,一場為承繼皇位而展開的爭鬥也隨之劍拔弩張,越演越烈。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負責“共擔國事”的親王們決定,將梓宮移居崇政殿,那裏是皇太極生前議政的地方,明日在那裏諸王議立新帝、推舉先帝的繼承人,以示對大行皇帝的尊重。
根據這一決定,在鼓樂聲中,皇太極巨大的梓宮被抬了起來,在旗杖、馬隊的先導下,衣冠整肅的八名彪悍的士兵,舉著棺槨緩緩地離開了清寧宮,前往崇政殿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