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學習:積極充電,點燃成功之燈(1 / 3)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的一生,如果間斷了學習,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落伍。

善於學習,不恥向人請教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對於學習知識,我們就應該抱著不恥向人請教的精神。

知識的確有強大的功能,它能改造世界,也能造就人身自身。曆來的成功之道在於:有知勝無知,大知勝小知。所以你要提高自己的優勢,就要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知之人、大知之人,那麼你才能成為駕馭自己人生的強者。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對於學習知識,我們就應該抱著不恥向人請教的精神。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有著執著的創業精神,他十分善於學習,從來不恥於向人請教。

亨利·福特是農家子弟,但他從小對農事毫無興趣。他認為,跟在慢吞吞的馬後麵犁田,實在太浪費時間,所以,他想製造出便捷有效的機械來代替人力、畜力。

有一次,亨利·福特乘馬車去底特律。途中,他生平第一次見到一輛不用馬拉、自己能行走的蒸汽推動的車子。趁著這輛蒸汽車停下來時,福特向駕駛員問了一大堆有關性能、操作方法的問題。

回家後,他做了個木質車身,又用一個2加侖的油桶當作鍋爐,試圖推動他的非“機車”。帶著這樣強烈的創業願望,17歲的亨利·福特就到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公司就業了。可是,隻幹了6天,他就辭職了,他說原因是:“該公司先進的員工必須花費好幾小時才能修複的機械,我隻要30分鍾就修好了,使那些先進員工對我感到嫉妒不滿。”

1891年,亨利·福特進入愛迪生電燈公司工作,仍致力於設計自己的“自動馬車”,1896年,他的願望實現了。1899年,亨利·福特成功地製造了三輛汽車,被公認為這一領域的先驅。l901年,亨利成立了福特汽車公司,但1902

年就散夥了。1903年6月,亨利又重新創立了福特汽車公司,他設計製造的“A型車”銷路奇佳,一年多時間裏銷出1000多輛。後來,亨利又設計了N型車、R型車、S型車,都十分暢銷。1908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T型車”誕生了,此車先後共銷出1545878輛,為普及小汽車做出了貢獻。到1925年10月30日,福特公司的工廠裏一天能造出9109輛“T型車”,平均每10秒鍾出1輛,從而創造了世界汽車生產史上的奇跡。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這與亨利·福特虛心求教,敢於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他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創立了“福特生產方式”——流水線生產。

1908年,亨利·福特決定聘請管理專家沃爾·弗蘭德斯進廠,協助進行生產方式的變革,並允諾,如果弗蘭德斯能在12個月內生產出1萬輛車,給他2萬美元獎金。最後,1萬輛車的年度生產目標提前實現了,此時弗蘭德斯雖然另創自己的公司去了,但亨利·福特卻從他那裏學到了大規模生產所需的技術、管理知識。

1913年8月,亨利·福特決定,把技術員C·W·艾夫利和威廉·克朗在發動機、主軸、磁電機組裝三條供給線上使用的“運用中的組裝法”推廣到總裝配線上,此舉獲得成功,從此大批量流水線生產方式產生了。一時間,亨利·福特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經驗是最好的老師

經驗是一種無價之寶,因為即使花再多的錢也不可能買到它;它也不像知識可以靠傳授得到,必須要靠自己去體會。

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有些人雖然經驗豐富,但卻不知學習,以致於無法提升自己;而有些人經驗不多,但時時學習,所以時時得以進步。

懂得利用經驗的人即使失敗了,也沒有什麼損失,因為他們能從挫折中獲得教訓,奠定日後成功的基礎;這樣的人即使暫時失敗了,也不會永遠遭受同樣的失敗。

相反地,有人一朝成功後,卻不懂得謙虛自持,多方麵的充實自己,隻顧回味自己那次僥幸的成功,這樣不僅無法將夢想變成理想,而且也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因為能一時僥幸,卻無法一輩子都有這樣的運氣。

也就是說,無論是成功或失敗,能從經驗中體驗學習的人,才能使自己的進步永無止境,倘若不知在這方麵多學習,將會因一次失敗,就使自己永遠停頓。

人之所以異於動物,就是因為有對經驗的累積相對進步的能力;假若不懂把握,就等於是自動放棄人類這種可貴的天份了。

英國的大文豪蕭伯納曾說:“人的智慧並非以經驗為標準,而是以接受經驗的程度為標準。”一個不重視經驗、不以之為師的人,必將是無知的蠢材,終其一生也不可能長進。

經驗是一種無價之寶,因為即使花再多的錢也不可能買到它;它也不像知識可以靠傳授得到,必須要靠自己去體會。愈是血淋淋的經驗教訓,愈可以使人避免往後更大的禍患;也就是說,付出愈大代價的經驗,愈值得你珍惜。

學會麵對失敗的本領,能從逆境中站起來是成長和成熟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聽說過一句老話:“每天吃個蘋果,不用找大夫。”我想把它改成:“每天受個小挫折,不用找老師!”

家長們無不希望子女能出人頭地,但很多人卻不知道,早一點讓子女嚐試了解挫折與失敗對他們的成長是更有幫助的。年輕人如果把挫折與失敗當成正常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就能培養出與逆境進行抗爭以取得成功的能力。早些給他們這種鍛煉的機會,到他們長大的時候就會妥善的掌握應付逆境的本領。

練習舉重的運動員在開始訓練的時候,總是先練習舉比較輕的重量,然後一點點地增加,最後終能舉起當初認為舉不起的重量。同樣的道理,孩子們在家長的支持與關照下,經常接觸到——壓力與挫折,就會借此鍛煉出對付失敗的強壯“筋骨”來。他們在接受挫折的時候會培養出耐力,等到成年時遇到更大的困難與考驗時,便能夠從容應付。

在成長時期“每天遇到一點小挫折”的人,經過多年的磨練,具備了一種能在困境中堅持的本領,這是很有益處的。不管遇到什麼障礙,他們都不會像茅屋遇到風暴那樣輕易的就垮掉了,在災難像颶風一樣來襲的時候,他們也能巍然屹立。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經曆過一次挫折或失敗,能夠使人擺脫掉不安,願意去冒更多的風險,一旦發現自己能夠挺得住失敗,心中顧慮及可能損失的東西自然就少了。

學習是強化優勢的手段

學而知之,是自古以來治學立身的良訓,也是為人處世中能夠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

在古希臘帕特農神廟上刻著這樣一句話:“一個求知一生的人,他能成為駕馭人生的宙斯。”知識的確有強大的功能,它能改造世界,也能造就人身自身。曆來的成功之道在於:有知勝無知,大知勝小知。所以你要提高自己的優勢,就要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知之人、大知之人,那麼你才能成為駕馭自己人生的“宙斯”。反之,你就會成為失敗的“奴仆”。

塞繆爾·拉莫裏是一個以學習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耕耘者。他是珠寶匠的兒子,祖上從法國逃難到了英國,從此在英國定居下來。他少年時代並未受過什麼教育,但是通過不知疲倦和勤奮克服了這一劣勢,並且一生中從未停止過努力學習。

他在自傳中宇航局道:“我十五六歲時下決心學習拉丁語。那時候我對拉丁語的了解僅在於一些極日常的語法規則。通過三、四年的刻苦學習之後,除了有關專業科技課題的著作,譬如瓦羅·康路馬拉、塞爾瑟斯的著作,我幾乎讀完了所有拉丁語鼎盛時期的散文家的作品。其中,利維、薩盧斯特和塔西陀的書我讀了有足足三遍。我研讀過西塞羅廣為流傳的演講詞,還有荷馬的作品翻譯了大半。特倫斯、維吉爾、賀瑞斯、奧維德、還有尤維納利斯的作品我都讀了一遍又一遍。”

塞繆爾·拉莫裏另外還自學了地理、自然曆史和自然哲學,他是個真正知識淵博的人。他16歲時就進入大法官法庭工作,在那兒做秘書。他工作勤快,並不斷努力學習,很多又進入了律師行業,勤奮學習和不懈的努力確保了他在事業上的成功。

1806年,塞繆爾·拉莫裏伯爵被政府任命為副檢察長,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他穩步前進,成為法律界的名人之一。塞繆爾應該是做得很優秀的了,然而他還經常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因此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補充知識以彌補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