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抉擇:舍得放下,才能拾起更多(1 / 3)

放下無謂的固執

時時留意自己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您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去遷就成功法則。

放下無謂的固執,用開放的心胸去做正確的抉擇。每次正確無誤的選擇,都將指引您走上通往成功的坦途。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豐足。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有十多匹。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聽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

同樣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發現黃金的樵夫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去。

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靈活地運用您的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您的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隨時檢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地進行調整,千萬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般,隻憑一套哲學,便欲強渡人生所有的關卡。時時留意自己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您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去遷就成功法則。隻需您在意念上做靈活的修正,使之契合成功者的經驗及建議,即可走上成功的輕鬆之道。

做個獨立的人

依賴性是很多人不能成功的劣根所在,這種習慣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而自己不舍得出一點力氣。

依賴別人使一個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獨立自主性。依賴的人不能獨立思考,缺乏創業的勇氣,其肯定性較差,會陷入猶疑不決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依賴者還會表現出剝削的性格傾向——好吃懶做,坐享其成。

依賴者會形成一些特有的症狀,他們缺乏社會安全感,跟別人保持距離。他們需要別人提供意見,或依賴媒體的報導,經常受外界指使,自己好像沒有判斷能力。他們潛藏著脆弱,沒有發揮出機智應變的能力,較易失業。

依賴性是很多人不能成功的劣根所在,這種習慣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而自己不舍得出一點力氣。成功者的習慣就是依靠自己!依賴別人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壞習慣。

要實現心理獨立,首先就得擺脫依賴他人的需要。請注意,這裏講的是“依賴的需要”,而不是“與人交往”。一旦你覺得需要別人,你便成為一個脆弱的人,一種現代奴隸。這就是說:如果你所依賴的人離開了你、變了心或死去了,那麼你必然會陷入惰性、精神崩潰甚至絕望至死。社會告誡我們,要在心理上依賴父母、老師、上級等各種各樣的人,你或許總是在等待某些人來安撫你。如果你覺得必須根據某人的意願做某事,而且事後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內疚的話,那麼可以肯定,你必須走出這一誤區。

一個有創業勇氣和才幹的人,最好的謀生之路就是自己練好內功,獨創大業,沒有資金也好,沒有靠山也好,隻要有拚盡人生一口氣之銳氣,就不愁狹縫裏擠出一條生路來。

我們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消除依賴心態:

1,製定一份“自我獨立宣言”,並向他人宣告,你渴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獨立行事,徹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協)。

2,與你依賴的人談話,告訴他們你為何要獨立行事,並明確你出於義務而行事時自己的感受。這是著手消除依賴性的有效方法,因為其他人可能甚至還不知道你處於服從地位的感受如何。

3,提出有效生活的五分鍾目標,確定如何在這段時間內同支配你的人打交道。當你不願違心行事時,不妨回答說“不,我不想這樣做”,然後看看對方對你的這一答複的反應。

4,當你有足夠的自信心時,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談一談,然後告訴他,你以後願意通過某個手勢來向他表明你的這種感覺,比如說,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

5,當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時,告訴那人你的感覺,然後爭取根據自己的意願去行事。

請記住:你的父母、愛人、朋友、上級、孩子或其他人常常會不讚同你的某些行為,但這絲毫不影響你的價值。不論在何種情況下,你總會引起某些人的不滿,這是生活的現實,你如果有思想準備,便不會因此而憂慮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掙脫在情感上束縛你的那些依賴枷鎖。

6,如果你為支配者(父母、愛人、上級或孩子)陷入惰性,那麼即便有意回避他們,也還會無形中受人支配。

7,如果你覺得出於義務而不得不去看望某個人,問問你自己:別人若處於某種心理狀態,你是否願意讓別人來看望你。如果你不願意,那就應該“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找這些人去談談,讓他們認識到僅僅出於義務的交往是有損於人的尊嚴的。

8,堅持不帶任何條件的經濟獨立,不向任何人報賬。你如果得向別人要錢花,便會成為他的奴隸。

9,不要繼續發號施令,控製別人;不要繼續受製於人,惟命是從。

10,承認自己有保持私密的願望,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經曆都告訴某人。你是獨特而與眾不同的,應該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事事都要告訴別人,那你便沒有選擇可言,當然也就成了不獨立的人。

11,在晚會上,不要老是陪伴著你的夥伴,不要出於義務而一直陪著他。兩個人分開去找別人講講話,晚會結束之後再聚到一起。這樣,你們會成倍地擴大自己的知識和見聞。

12,記住:你沒有為別人高興的義務。別人自會尋求解脫和愉快。你可以在與別人的相處中得到真正的樂趣,但如果感到有義務讓別人高興,那你就失去了獨立性,就會因別人不高興而愁眉苦臉;更糟糕的是,你會以為是你使他不高興的。你對自己的情感負責,在這一點上人人如此,毫無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不能控製你的情感。

13,不要忘記:習慣並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錯,你以前一直服從別人,但不能因此再繼續受人支配。

真正生活的實質在於獨立。或許你非常害怕衝出依賴關係,但如果問問你在精神上依賴的那些人,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們最欽佩的,正是那些敢於獨立思考、獨立行事的人。真有意思。你要是獨立了,別人就會尊重你,特別是那些拚命要支配你的人會更敬佩你。

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意念是可取的,但是絕對完美的事物卻是不存在的。盲目地將所有精力投放在不實際的事物上,是一種無知和浪費的行為。

在人生中,無論是對待工作、事業,還是對待自己、他人,我們不妨做一個適度的妥協主義者,而不是做一個完美主義者。因為完美主義者有可能什麼事情都沒有做成,而妥協主義者則多多少少會有些進展。同時,對自己也要寬大些,不必追求自己永遠絕對完美。這樣,你不但少了許多煩惱,同時,你會發現,你的工作、事業在一個較短時間就會有很大的發展。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都喜歡的畫。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創作,他把畫好的作品拿到市場上去,擺在一個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並在畫的旁邊放了一支筆,附上一則說明: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哪裏有欠佳之處,請賜教,並在畫中標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畫時,驚訝地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不被指責。畫家心中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展出。這一次,他要求每一位欣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畫時,驚喜地發現整個畫麵也都被塗滿了記號。最後,畫家不無感慨地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無論自己做什麼,隻要能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的眼裏則恰恰是美好的。”

這說明,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完美”的,要尋找絕對完美之物也是不可能的。做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一件事情,我們不可能把它做得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他個人的感覺和看法,都會根據他自己的想法來評論事情。所以不要凡事都求完美,也不要試圖讓所有的人都對我們滿意,否則我們就永遠無法完成一件事,也永遠無法得到快樂。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一些人,他們才智過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錯,而且非常勤奮,一工作起來常常什麼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們就是出不了什麼成果,眼看著比他們在各方麵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顯著了,而他們卻依然默默無聞。

他們的才華雖然說不上蓋世,但比起我們常人卻超出了一截,他們的腦筋也很靈光,工作也夠勤奮,為什麼遲遲不能成功呢?究其緣由,你就會知道,他有可能是個“完美主義者”。

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績,不能獲得人生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缺少能力,而是他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意念與衝動。他們想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不願出現任何一點點的失誤,擔心因此會損害自己的名譽。於是,他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想使客觀條件和自己的能力也達到盡善盡美的完美程度之後再去做。因而,這些人的人生就始終處於一種等待的狀態之中。他們之所以沒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們不想去做,而是他們一直等待所有的條件成熟,結果什麼事情都沒能做成。他們一直在煩惱,一直在等待,就這樣,在等待完美中度過了自己不夠完美的人生。

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遇到事情不要等到所有情況都完美以後,才動手去做。如果堅持要等到萬事俱備,那麼我們就隻能永遠等待下去了。

追求完美的意念是可取的,但是絕對完美的事物卻是不存在的。盲目地將所有精力投放在不實際的事物上,是一種無知和浪費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凡事都苛求完美,不要等到所有的情況都完美以後,才動手去做一件事,那樣的話隻可能使我們身心疲憊並一事無成。

在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樵夫",他們過分追求完美,而其代價往往就是將稍有瑕疵的"寶玉"也追求沒了。人們往往因為堅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們原本可以擁有的東西,但他們是不可能擁有完美的,盡管他們還在永遠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處搜尋。想追求完美無缺的事物,本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這種願望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落空是必然的結局。"優點與缺點齊飛,長處共短處一色。"最完美的是最好的,但是最好的卻不等於就是最完美的。"白玉無瑕"是基本不可能的,"瑕不掩瑜"才是正常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