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抉擇:舍得放下,才能拾起更多(2 / 3)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種祝願與心意,是人生的追求、美好的願望、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的體現。但我們必須明白,所謂"完美",僅僅存在於理想之中,現實生活中從未產生過,將來也不可能有。我們的古人早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不可求全責備",不必吹毛求疵","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等等,這一條條的名言雋語,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拿得起放不下,做人太累;拿不起放得下,做人太蒼白;拿不起放不下,那就是庸人;拿得起放得下,那是聰明人。

聰明人懂得把握進退的分寸,進而做到明辨是非、趨利避害。該堅持的時候堅持,該放棄的時候放棄。

拿得起放不下,做人太累;拿不起放得下,做人太蒼白;拿不起放不下,那就是庸人;拿得起放得下,那是聰明人。聰明人能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明白自己的位置、清楚活動的空間、辨別生活的利害、采取適當的手段,所以能把握進退的分寸,不至於太過頭。

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做事,都要懂得獲得與放棄的權衡。曆史故事中,有很多人舍不得放下所得,這是一種視野狹隘的表現,這種狹隘不但使他們享受不到“得到”的幸福與快樂,反而會給他們招來殺身之禍。

韓信,淮陰人,少時“貧無行”,不會謀生,“常寄食於人,人多厭之者”。曾有一惡少年侮辱他,讓他鑽褲襠,“市人皆笑(韓)信,以為怯(懦)”。但“其誌與眾異”。他母親死,雖無錢財行殯,卻找一處旁邊“可置萬家”的高敞地方做墳。他是位“忍小忿而就大謀”的“蓋世之才”。他先從項羽,不受重用,又歸劉邦,但犯罪當暫。臨刑前他大喊:“漢王不想統一天下嗎,為何要殺壯士?”執事的滕公“釋而不斬”。經蕭何數次推薦,被封為淮軍後,破三秦、占關中、拔魏趙、下三齊,為漢的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不愧是卓越的軍事家。

韓信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實際能力。也就是說,他製定宏大戰略,更能把宏大戰略變成現實。因此,韓信應該是帝王之才,這就是劉邦對韓信不放心的原因,劉邦對韓信是利用的同時,又嚴加防範,恐其不利於己。

韓信在拜將之前,就向劉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議,表明他胸懷大誌,意在封王,他不懂得分封製度在當時已不合曆史潮流。在這方麵他就遠遠不如張良有見識。張良本知出身貴族,卻看出分封製度已不可行;而韓信出身貧民,卻滿腦子分封思想。劉邦雖然曾“自以為得(韓)信晚”而任他為大將,但劉邦始終沒有像相信、依靠蕭何、張良那樣把韓信作為心腹對待,因為韓信總熱衷占據一方,封王封土,怎麼能讓劉邦放心呢?

劉邦坐穩了江山之後,看到韓信握有重權,並且深得軍心,不由得十分擔憂。他宴請群臣,麵對臣下的恭賀,也憂心忡忡。張良察言觀色,明白了劉邦是害怕功高之人今後難以控製,就私下對韓信說:“你是否記得勾踐殺文種的故事?自古以為,隻可與君主共患難,而不可與其同享福。前車之鑒,後世之師啊!我們要好自為之。”於是張良急流勇退,見好就收,他請求回鄉養老。劉邦故作戀戀不舍狀,再三挽留,最後封其為留侯。張良功成身退,終於保身全名,足見其先見之明。

韓信雖然認為張良的話有道理,但是對劉邦還是抱有幻想:自己對劉邦有過救命之恩。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誣告韓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裏。劉邦更是不滿於韓信的所作所為,不久,就設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

至此,韓信終於心灰意冷。他後悔當初不聽張良之勸而遭此大難,不禁仰天長歎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現在天下大局已定,我也該遭殃了。”不久,有人趁火打劫,誣告他要謀反,於是劉邦終於對他下了毒手。

人生旅程中的確有很多東西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我們不願意放棄。比如讓一個身居高位的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樸實的生活中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時候,你必須放下已經取得的一切,否則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你生命的桎梏。

放棄是一種美麗,學會放棄是一種智慧,人生路上,放棄滋潤著你美麗的心靈。隻要你懂得追求,學會放棄,明了得與失的關係,特別是在人生的節骨眼上舉重若輕,拿得起,放得下,那麼你就會擁有美麗幸福的人生。

聰明人在該放手時要懂得放手,不可陷得太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事實上,放手可以減輕許多麻煩和折磨,可以輕鬆地去開始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業。行就做,不行就放。

別鑽生活的牛角尖

當一個人深陷“牛角尖”的時候,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入死胡同,他還可能標榜頑強和百折不撓。

成大事的人始終保持對新鮮思想觀念的敏感性,勇於擁抱新的看法。

《可蘭經》裏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你叫山走過來,山不走過來,你就走過去。”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事業中,我們應該盡可能避開難走的或行不通的道路,找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有一天,東郭先生的三個弟子將要去襄陽。東郭先生送他們到路口時,說道:“從這兒往南走,全是暢通的大道,你們沿著這條道路走就對了,別走岔路啊!”

三個弟子分別是左野、焦苕和南宮無忌,三個人向南走了50多裏時,卻遇上了一條大河流,橫在老師指示的正前方。他們左右觀察了一下,發現沿河走半裏左右,便有一座橋可行。

南宮無忌說:“那兒有座橋,我們從那兒過河吧!”

但是,左野卻皺著眉頭說:“這怎麼行?老師要我們一直往南走啊!我們怎麼能走彎路呢?這不過是個水流罷了,沒什麼可怕。”

說完之後,三個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過,由於水流相當湍急,好幾次他們都險些葬身河底。

雖然全身都濕透了,也總算安全地過了河,三人繼續趕路,又往南走了100多裏時,又遇上了一堵牆,擋住了前進的道路。

這次,南宮無忌不再聽其他兩個人的意見了,他堅持地說:“我們還是繞道走吧!”

但是,左野和焦苕卻固執地說:“不行,我們要遵循老師的教導,絕不可以違背,那樣我們一定能無往而不勝。”

於是,焦苕和左野朝著牆撞去,隻聽見“砰”地一聲,兩個人重重地撞倒在地上。

南宮無忌惱怒地說:“才多走半裏路而已,你們幹嘛不考慮呢?”

東野說:“不,我就算死在這裏也不後悔,與其違背師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為遵從師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說:“我也是,如果違背老師的話,就是背叛者。”

兩個人話一說完,便相互攙扶,奮力地往牆上撞了去,南宮無忌想擋也擋不住,兩個人就這麼撞死在了牆下。真可謂“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當一個人深陷“牛角尖”的時候,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入死胡同,他還可能標榜頑強和百折不撓。大多數鑽牛角尖的人都有一種心理:自暴自棄,不成功便成仁。殊不知,這一念之差,自毀了多少英雄豪傑的大好前程。

你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要注意自己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你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隻要你在意念上做靈活的修正,使之契合成功之道,即可走向成功。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

生活中,常有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搞得我們猝不及防,這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放棄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楊絳在《幹校六記》中所記述的,就是麵對人生際遇所保持的一種適度的跳高。讓自己對生活對人生有一種超然的關照,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種境界,我們也要在學會放棄中,爭取活得灑脫一些。

有隻狐狸被獵人用套夾住了一隻爪子,它毫不遲疑地咬斷了那隻小腿,然後逃命。放棄一隻腿而保全一條生命,這是狐狸的哲學。

人生亦應如此,在生活強迫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也正是放棄的實質。

在歐洲,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諺:為了得到一根鐵釘,我們失去了一塊馬蹄;為了得到一塊馬蹄鐵,我們失去了一匹駿馬;為了得到一匹駿馬,我們失去一名騎手;為了得到一名騎手,我們失卻了一場戰爭的勝利。

為了一根鐵釘而輸掉一場戰爭,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棄的惡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比如大學畢業分手的那一刻,當同窗數載的朋友緊握雙手,互相輕聲說保重的時候,每個人都止不住淚流滿麵放棄一段友誼固然會於心不忍,但是每個人畢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們又怎能長相廝守呢?固守著一位朋友,隻會擋住我們人生旅程的視線,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為美好的人生山水。學會放棄,我們就有可能擁有更為廣闊的友情天空。

任何一個成功者,不僅要敢於夢想,敢於追求,敢於迎接各種各樣的挑戰,敢於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去努力進取,還要學會選擇和放棄。

活著,是一種責任,對每一個愛他的人來說,活著就是對他們最根本最完整的報答,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的,沒有權利選擇生的我們也沒有權利選擇死,那裏不僅僅是因為道德良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愛,愛自己,愛別人,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有位心理學家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說他累了,真的,真的不想活了,她說,死是一種解脫。是的,死僅僅對去了的人來說是一種解脫,而留下的人呢?你解脫了所帶給他們的痛苦,要大於你生存的痛苦,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屬於你的苦你就要承受,無論是生是死,你都不能把它們加到那些愛你關心你的人身上,因為愛畢竟沒有錯,活著,在你最不堪的時候,你隻要做到僅僅是活著就夠了,死亡隻是一種誘惑,它不是牽引,什麼都可以放棄,惟有生命不能。

生命是那麼的脆弱,戰爭,疾病,車禍,事故,傷害,每天都有那麼多向往陽光和空氣的人在無辜地接受死亡,那是一種不得已,而我們能夠平安的生活在自己的家園裏,享受著家人帶來的溫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放棄生命呢?

生命原本是簡單的,很多東西我們要學會放棄,包括死亡。能夠放棄就是一種跨越,當你能夠放棄一切做到簡單從容地活著的時候,你生命裏的低穀就過去了。

欲望需要放棄

放棄欲望需要理智,該得時你便得之,該失時你要大膽地放手。有時你以為得到了某些時,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時你以為失去了不少,卻有可能獲得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