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抉擇:舍得放下,才能拾起更多(3 / 3)

佛家有句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就是要告誡人們不要掉進欲望的深淵,而不能自拔,當欲望占據了他們的身心時,他們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鋌而走險,做出違法犯紀的事情。當然我們也不是要大家像老和尚一樣無欲無求,隻是想告訴大家,不要被欲望所蒙蔽,要有一顆超然的心。

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這聖者看見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麼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教徒心裏一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

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嘛!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意,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一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個眼睛馬上瞎掉,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兩個眼睛都瞎掉!

原本,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禮物,可以使兩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貪念”與“嫉妒”,左右了心中的心態,所以使得“祝福”變成“詛咒”、使“好友”變成“仇敵”,更是讓原來可以“雙贏”的事,變成兩人瞎眼的“雙輸”!

人生有些錯誤是無法挽回的,有時,需要你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放棄。外在的放棄讓你接受教訓,心裏的放棄讓你得到解脫。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皺一下眉頭就輕易丟掉,情感上的垃圾也無須抱殘守缺。

不要總想著挽回,有時人生需要放棄。放棄是一門藝術。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既需要你作出選擇,而更多的則是放棄。與其說是抉擇得當,不如說是放棄得好。人生苦短,要想獲得越多,就得放棄越多。那些什麼都不放棄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獲得的。其結果必然是對自身生命的最大的放棄,讓自己的一生永遠處在碌碌無為之中。

放棄欲望是一種讓步,讓步不是退步。讓一步,避其鋒,然後養精蓄銳,以利更好地向前衝刺。放棄欲望是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東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撐著去做呢?

放棄欲望需要理智,該得時你便得之,該失時你要大膽地放手。有時你以為得到了某些時,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時你以為失去了不少,卻有可能獲得許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去,管它花開花落,雲卷雲舒。

你應該明白:即使你擁有整個世界,但你一天也隻能吃三餐,這是人生思悟後的一種清醒,誰真正懂得它的含義,誰就能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得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物質上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之類引發的。這種病態如果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其結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毀滅。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話,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是針對欲望越大,人越貪婪,人生越易致禍而言的。古往今來,被難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貪婪者,多得不可計數。

保持一顆謙遜的心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傲自負常常使人迷失了方向,舉步不前。

生活中,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每一個人的能耐總是十分有限,沒有一個人樣樣精通,所以,人人都可在某些方麵成為我們的老師。當自以為擁有一些才藝時,你要記住,你還十分欠缺,而且會永遠欠缺。不然,失敗就離你不遠了。

一個驕傲自負的人常會認為,世界上如果沒有了他,人們就不知該怎麼辦了。但實際上,這樣的人總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因為一驕傲,他們就會失去為人處事的準繩,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

你有沒有洋洋得意的時候?什麼事使你驕傲?你見過你驕傲時的樣子沒有?驕傲最後給了你什麼,榮耀,還是痛苦?你研究過其中的原因嗎?

生活中,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每一個人的能耐總是十分有限,沒有一個人樣樣精通,所以,人人都可在某些方麵成為我們的老師。當自以為擁有一些才藝時,你要記住,你還十分欠缺,而且會永遠欠缺。不然,失敗就離你不遠了。

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事實上,少了他,事情往往可以做得一樣好。所以,自大曆來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你要切記這樣一個道理:自大是失敗的前兆。

自大往往不是空穴來風,自大的人總有一些突出的地方。這些突出的特長,使他們較之別人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達到一定程度,便使人口空一切,欣欣然,不知天高地厚。

一個人不知道並不可怕——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但可怕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這樣的人就永遠不會進步,就像老愛欣賞自己腳印的人,隻會在原地上繞圈子。

中國的文人墨士都講求氣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士的傲骨,為世人所景仰。但是,氣節若是講求不當,就會流於傲慢而自己覺察不出來。作風和氣節都是自身操守的品質,而傲慢則是施加於人的東西。以傲慢施加於人,有表現為神情氣色上的傲,有表現在儀表禮節方麵的傲。傲慢者內心依仗他的才能,驕氣溢於言表,他的心緒就不能穩定如常了,於是往往招致禍害。

有一份矜持,便有一份挫折;有一份謙遜,便有一份受益。驕傲往往使我們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因而也就常常把別人的意見當作耳旁風。驕傲就像籠罩在人身上的一團臭氣,趕走了給你良言的朋友。

麵對一個使人難堪的批評時,你會不會靜下心來,反思自己,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中國有句老話:“謙受益、滿招損。”

因此,當你對別人的意見不以為然、自以為是時,你最好靜下心來,反省自身。這樣,你會變得虛心,變得更加成熟。

有一個成語叫“虛懷若穀”,意思是說,胸懷要像山穀一樣寬闊。這是形容謙虛的一種很恰當的說法。隻有空,才能容得下東西,而自滿,除了你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東西。

生活之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變作一個注滿水的杯子,容不下其他的東西。因而,學會把自己的意念先放下來,以虛心的態度去傾聽和學習,你會發現大師就在眼前。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你更能時刻前進。謙遜有兩種:當你地位低微、能力不足時.你對人謙遜,但這並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當你事業有成、受人讚揚時,仍能保持謙遜,這就是一種可敬的品德。

放棄負麵的想象

如果你能夠通過想象形成一個清晰的自我圖像,這個自我圖像就能夠幫助你達到最佳狀態。

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有一些關於自己的想象。有的是正麵的,有的是負麵的。正麵的想象可以激發前進的腳步,而負麵的想象卻會阻礙你前進。所以,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要盡量拋開負麵的想象。

史蒂芬是一位完全被負麵的想象所影響的病人,近40歲的他一直未婚。他每天照常上班工作,下班後自己關在房間裏,從來也不出門,也沒有其他活動。他換過很多次職業,可每次都幹不了多長時間。他的缺陷在於鼻子稍稍高一點兒,耳朵也比正常人稍稍大一點兒。他覺得自己“醜陋”、“長相滑稽”,覺得白天接觸的那些人都在嘲笑他,背地議論他太“特別”。這種想象越來越強烈,終於使他害怕在正式場合露麵,也怕在人群中走動,甚至在自己的家裏也感覺不安全。他甚至想象他的家庭也為他感到“丟人”,覺得他“長得太怪”,跟“別人”不一樣。

實際上,他的麵部缺陷並不嚴重。他的鼻子可稱得上是“古典羅馬”型;他的耳朵雖然有點兒大,卻和成千上萬人的耳朵一樣,不會引起過多的注意。他的家人在沮喪中帶著他一起去找一位外科整容醫生,希望能幫助他並挽救他的生命。大夫看得出來,史蒂芬並不需要整形,隻是讓他了解這樣一個事實:是他靠自己的想象摧殘了他的自我意象,以至於他認不清自己;其實他並不醜陋,人們也並沒有因為他的外表而取笑他或覺得他奇怪;他的苦惱隻是由於他的幻想造成的。種種幻想在他的內心形成一套自動的、否定的、失敗的機製,並全速開動著。

當大夫跟他談過幾次以後,同時在他的家人的幫助下,史蒂芬逐漸認識到,他的負麵想像力確實要對自己的處境負責。後來,他終於建立起一個真正的自我意象,獲得了自信心。

你的行動與感覺並不一定是依照事物的本來麵目來進行的,而是依照你對這些事物所持的意象來判斷。對於你自己、你的世界和你周圍的人,你都會產生某種特定的意象。你的表現也會以你所認為的真相和現實為依據,而不是以事物本身的現實為依據。

如果你能夠通過想象形成一個清晰的自我圖像,這個自我圖像就能夠幫助你達到最佳狀態。

有兩位心理學家哈利·格萊森博士和列奧那多·B·奧林格博士宣稱,有些精神病人,隻要想象他們自己是正常人,就可能改變他們的處境,縮短他們的住院期限。他們對45位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進行過這種試驗。

他們首先對病人進行一般的性格檢測,然後語氣平淡地讓他們再做一次同樣的檢測,要求他們把自己看作是“醫院外麵一個典型的正常人”那樣來回答問題。

據這兩位心理學家說,3/4的病人在後一次檢測中都有了轉變,而且是向好的方向轉變。因為讓這些病人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典型的正常人”那樣對問題做出回答,他們必須想象出一個典型的正常人會有什麼表現,他們必須想象自己擔任正常的角色,這本身就足以使他們開始在動作上和感情上像一個正常人。阿爾伯特·愛德華·維加姆博士把人心理上的自我想象稱為“人的內心最強大的力量”。很多人改變其自我意象後,自己的個性也發生了種種變化。想象出最佳的自我意象,你就能夠做到更好。第十三章

有思路才有出路做事要打破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