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講演是相似的。通過楚貢諾夫的文章,我們不難發現,勤懇的積累、認真的準備、細致的潤色以及講演中必要的技巧,甚至包括語音、語調、停頓等,都將是一次講演成功的重要原因。楚貢諾夫的文章最後,還列舉並詳細說明多種導致講演失敗的原因,如過多地使用專有名詞、過多地使用外國字、複雜笨拙的句子排列、過多使用形容詞和副詞、過多引用學者的長篇大論、過多地列舉數字和日期、多次重複同樣的字句和措辭,等等。

江平今日的好口才,是否在早年校閱此文時,就已潛移默化地打下基礎?江平校對這篇文章的時候,隻有26歲,正是對知識如饑似渴的時候。盡管我沒有跟江平本人求證過,但我相信這篇在當時來說公開發表的校對作品,一定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裏。

就筆者的觀察而言,楚貢諾夫所提示的諸多技巧中,隻有一點江平沒有做到,那就是講演前必要的停頓。江平的講演從來不是這樣,往往是主持人的話音剛落,聽眾的掌聲響起,江平的講演就滔滔不絕地開始了。

2002年7月,72歲的江平應邀前往西藏和青海高院做學術報告。這次旅行特別重要的價值在於,江平由此完成一個心願:在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包括台灣)都進行過學術演講。“此生足矣!”江平在2003年7月出版的《江平講演文選》序言中感慨萬千。

對於自己的學術講演,江平有著充盈襟懷的感觸。而這“千言萬語滿胸臆”,最終在其《江平講演文選》序言中,被形象而傳神地比喻成“唱戲”、“設計”和“雕刻”:

作學術演講好比演員唱戲。觀眾買賬不買賬,全在你唱得如何,再有名氣的演員唱砸的也有。我深深地感到:一場演講需要你全神貫注地投入,是台上與台下的交融。演講者像一個好的演員那樣,將聽眾帶入到你所引領的新的空間中去,要讓他們能夠真正聚精會神地想聽你下一句將會說什麼!讓他們感到你不是在演講,而是在和他們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