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貨幣計量
在會計核算中,可能涉及多種貨幣,由於各種貨幣單位之間的彙兌率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企業會計必須確立一種貨幣單位為記賬用的貨幣單位,其他所有的貨幣、實物、債權債務等,都可以通過它來度量、比較和稽核。這一貨幣單位稱之為“記賬本位幣”。《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同時還規定:“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製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會計基本前提
2.4會計基本要素有哪些
會計要素,是會計核算對象的基本分類,是設定會計報表結構和內容的依據,也是進行確認和計量的依據。隻有明白會計要素嚴格的定義,才能更好地理解會計報表。會計要素主要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1.資產
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資源,或者說物質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必要的物質條件表現為貨幣資金、廠房場地、機器設備、原材料等。這些貨幣資金、廠房場地、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等,稱為資產,它們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矗除上述貨幣資金、廠房場地、機器設備、原材料等外,資產還包括不具有物質形態但有助於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的專利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還包括對其他單位的投資。具體來說,資產,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製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它具有以下特征:
(1)資產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所謂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間接地流入企業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資產導致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單獨或與其他資產組合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以資產交換其他資產;以資產償還債務等。資產之所以成為資產,就在於其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如果某項目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那麼就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資產。例如,貨幣資金可以用於購買所需要的商品或用於利潤分配;廠房場地、機器設備、原材料等可以用於生產經營過程,製造商品或提供勞務,出售後收回貨款,貨款即為企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
(2)資產是為企業所擁有的,或者即使不為企業所擁有,也是企業所控製的。
企業擁有資產,就能夠排他性地從資產中獲取經濟利益。有些資產雖然不為企業所擁有,但是企業能夠支配這些資產,因此同樣能夠排他性地從資產中獲取經濟利益。如果企業不能擁有或控製資產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那麼就不能作為企業的資產。例如,對於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來說,雖然企業並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於租賃合同規定的租賃期相當長,接近於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滿,承租企業一般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並從中受益。所以,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應視為企業的資產。對於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來說,由於企業不能控製它,所以,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不應視為企業的資產。
(3)資產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資產必須是現實的資產,而不能是預期的資產。隻有過去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才能增加或減少企業的資產,而不能根據談判中的交易或計劃中的經濟業務來確認資產。例如,已經發生的固定資產購買交易會形成企業的資產,而計劃中的固定資產購買交易則不會形成企業的資產。
資產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比較常見的是按照流動性和按有無實物形態進行分類。按照流動性對資產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流動資產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耗用的資產,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存貨等。有些企業經營活動比較特殊,經營周期可能長於1年,如造船企業、大型機械製造企業等,其從購買原材料至建造完工,從銷售實現到收回貨款,周期比較長,往往超過1年,此時,就不能以1年內變現作為流動資產的劃分標準,而是將經營周期作為流動資產的劃分標準。除流動資產以外的其他資產,都屬於非流動資產,如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按照有無實物形態對資產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如存貨、固定資產等屬於有形資產,因為它們具有物質實體;貨幣資金、應收款項、短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專利權、商標權等屬於無形資產,因為它們沒有物質實體,而是表現為某種法定權利或技術。一般來說,通常將無形資產作狹義的理解,僅將專利權、商標權等不具有物質形態,能夠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的資產稱為無形資產。
2.負債
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它具有以下特征:
(1)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清償負債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用現金償還或以實物資產償還;以提供勞務償還;部分轉移資產部分提供勞務償還;將負債轉為所有者權益,如我國目前試行的國有企業債轉股業務。對此,企業不能或很少可以回避;如果企業能夠回避,則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負債。
(2)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作為現時義務,負債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所產生的結果,是現實的義務。隻有過去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才能增加或減少企業的負債,而不能根據談判中的交易或事項或計劃中的經濟業務來確認負債。如銀行借款是因為企業接受了銀行貸款而形成的,如果企業沒有接受貸款,則不會發生銀行借款這項負債;應付賬款是因為企業采用信用方式購買商品或接受勞務而形成的,在購買商品或接受勞務發生之前,相應的應付賬款並不存在。按照流動性對負債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流動負債,是指將在1年(含1年)或者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付股利、應交稅費、其他暫收應付款項和1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等。長期負債,是指償還期在1年或者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負債,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
3.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金額為資產減去負債後的餘額。它具有以下特征:
(1)除非發生減資、清算,企業不需要償還所有者權益。
(2)企業清算時,隻有在清償所有的負債後,所有者權益才返還給所有者。
(3)所有者憑借所有者權益能夠參與利潤的分配。
所有者權益在性質上體現為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剩餘權益,在數量上也就體現為資產減去負債後的餘額。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其中,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又合稱為留存收益。
4.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收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它具有以下特征:
(1)收入是從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產生,而不是從偶發的交易或事項中產生。所謂日常活動,是指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而從事的所有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商業企業從事商品銷售活動、金融企業從事貸款活動、工業企業製造和銷售產品等。企業所進行的有些活動並不是經常發生的,如工業企業出售作為原材料的存貨,雖然不是經常發生的,但因與日常活動有關,也屬於收入。但是,有些交易或事項雖然也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由於不屬於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所以,其流入的經濟利益不屬於收入,而是利得,如工業企業出售固定資產淨收益。
(2)收入可能表現為企業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或二者兼而有之。收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能表現為資產的增加,如增加銀行存款、形成應收款項;也可能表現為負債的減少,如減少預收賬款;還可能表現為二者的組合,如銷售實現時,部分衝減預收的貨款,部分增加銀行存款。
(3)收入能引起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企業取得收入能導致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但是,收入與相關的成本費用相配比後,則可能增加所有者權益,也可能減少所有者權益。由於收入是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所以,收入能引起所有者權益的增加。
(4)收入隻包括本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企業為第三方或者客戶代收的款項,如增值稅、代收利息等,一方麵增加企業的資產,另一方麵增加企業的負債。因此,既不增加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也不屬於本企業的經濟利益,不能作為本企業的收入。
按照企業所從事日常活動的性質,收入有三種來源:一是銷售商品,取得現金或者形成應收款項;二是提供勞務;三是讓渡資產使用權,主要表現為對外貸款、對外投資或者對外出租等。
按照日常活動在企業所處的地位,收入可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其中,主營業務收入是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而從事的日常活動中的主要項目,如商業企業的銷售商品、銀行的貸款和辦理結算等。其他業務收入是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如工業企業銷售材料、提供非工業性勞務等。
5.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它具有以下特征:
(1)費用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而不是從偶發的交易或事項中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商業企業從事商品采購活動、金融企業從事存款業務、工業企業采購原材料等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屬於費用。但是,有些交易或事項雖然也能使企業發生經濟利益的流出,但由於不屬於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所以,其經濟利益的流出不屬於費用,而是損失,如工業企業出售固定資產淨損失。
(2)費用可能表現為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費用的發生形式多種多樣,既可能表現為資產的減少,如購買原材料支付現金、製造產品耗用存貨,也可能表現為負債的增加,如負擔長期借款利息,還可能是二者的組合,如購買原材料支付部分現金,同時承擔債務。
(3)費用將引起所有者權益的減少。按照費用與收入的關係,費用可以分為營業成本和期間費用,其中,營業成本是指所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成本。營業成本按照其所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在企業日常活動中所處地位可以分為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期間費用包括管理費用、營業費用和財務費用。管理費用是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種費用;營業費用是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中發生的除營業成本以外的各項費用以及專設銷售機構的各項經費;財務費用是企業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而發生的費用。
6.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
營業利潤是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利潤,為主營業務收入減去主營業務成本和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加上其他業務利潤,減去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後的金額。利潤總額是指營業利潤加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後的金額。其中,補貼收入是指:企業按規定實際收到的補貼收入(包括退還的增值稅),或按銷量或工作量等和國家規定的補助定額計算並按期給予的定額補貼。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收入,如固定資產盤盈、處置固定資產淨收益、非貨幣性交易收益、罰款淨收入等。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支出,如固定資產盤虧、處置固定資產淨損失、出售無形資產損失、債務重組損失、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罰款支出、捐贈支出、非常損失等。淨利潤是指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
2.5會計信息的質量都有哪些要求
1992年11月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規定了會計核算的12項一般原則,它是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和要求。2006年新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將原有的“一般原則”改稱“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共規定了8項原則: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明晰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重要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和及時性原則。它們同樣是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對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意義重大。
1.客觀性原則
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會計必須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采用特定的專門方法進行記賬、算賬、報賬,保證會計核算的客觀性。
客觀性原則是對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會計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就應該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在會計核算中堅持客觀性原則,就應當在會計核算時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工作應當正確運用會計原則和方法,準確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會計信息應當能夠經受驗證,以核實其是否真實。
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不是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沒有如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會計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甚至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導致決策的失誤。
2.相關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會計的主要目標就是向有關各方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提供的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沒有什麼作用,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關性。
信息的價值在於其與決策相關,有助於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能夠有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過去的決策,證實或修正某些預測,從而具有反饋價值;有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預測,做出決策,從而具有預測價值。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相關性原則,就要求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對於特定用途的會計信息,不一定都能通過財務會計報告來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如果會計信息提供以後,沒有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對決策沒有什麼作用,就不具有相關性。
3.明晰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根據明晰性的要求,會計記錄應當清晰,賬戶對應關係應當明確,文字摘要清楚,數字金額準確,以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準確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內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明晰性原則,會計記錄應當準確、清晰,填製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必須做到依據合法、賬戶對應關係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編製會計報表時,項目勾稽關係清楚、項目完整、數字準確。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製的財務會計報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使用,就不符合明晰性原則的要求,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