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鳥(1 / 1)

陳建憲

如果要給楚文化以一種形象的象征標誌,恐怕沒有比“九頭鳥”更合適的了。“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難道還有比這句俗語更形象,更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的嗎?

然而,九頭鳥究竟是何物?它與湖北佬有著怎樣的特殊關係?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著怎樣的深層文化內涵?這些問題,不僅會挑起我們強烈的好奇心,而且對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著重要的價值。

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麵鳥身,名曰九鳳。”

“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又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注:“鳳,瑞應鳥。”《說文》:“風,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皞、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節選自《中國民俗趣談》中《九頭鳥與楚文化》一文,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標題為編者所加。陳建憲,1954年生,華中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神祗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等。

鮒(fu)魚:即鯽魚。

楚人素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據肖兵同誌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聞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楚人崇鳳心理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如1949年2月在長沙陳家大山發掘到的龍鳳帛畫;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兩次發現的鳳踏虎架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等,都是著名的發現。尤其是馬王堆帛畫,在天堂正中人麵蛇身主神周圍,就有幾隻大鳥環繞。而畫麵中部天堂入口處,也有一隻鷹嘴人麵怪鳥和兩隻長尾鳳鳥。這與屈原詩中描寫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鳳心理在民間審美情趣中還占有重要地位。

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麼“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的相繇,“九首人麵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於九山霸九州的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仍以屈原為例,他的一個十分有名的係列作品,就叫作“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遊》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於陽穀兮,夕晞餘身於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麵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