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很難得,貴人也難遇,惜緣惜當下,堅信不可棄。
雖然雲隱師父學到了不少的東西,空性的狀態對他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但是想真正突破那可是不一般的,因為雲隱師父知道,沒有過五關斬六將是不行的,雲隱師父想來想去,所遇到的全部是貴人啊,苦也好累也罷,一下子就在雲隱師父的心裏全然無存了,當下的心非常愉悅,學佛就是如此,雖然形式多樣,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但是結果最終隻有一個,那就是徹見本來,成就圓滿。佛法好處很多,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否則沒有好處誰也不會學佛,佛法的好處具體有多少,這需要雲隱師父慢慢的摸索。從認識胡子師父後又認識了雲和村的居士,這都成為了雲隱師父未來的助力,所以說學佛需要緣分,更需要堅定的信心,當然必須由真正的善知識指點才不走彎路,這是入門的死功夫,機緣巧合,差一點都不行。機緣巧合隻是文字,在佛法中機緣巧合指的可不是這樣,那是表達佛性的狀態,但是引用文字世俗解也沒有錯。這就是很多人一直世俗說佛的原因,而我們正是用俗義說佛以為是了義,才犯下了很多錯誤,才造成很多迷信色彩染汙了佛教,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正信又是什麼呢?正信的條件很刻薄,也是佛教的宗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就這三句話,成為了法印,也就是說隻有這三句話是真正的正信標準。如果我們這一生隻是學佛,不識諸行無常,不明諸法無我,更不知涅槃寂靜,即便是明白道理這一輩子也是白學了,因為佛法實證實法,不能有半點差錯。僅僅是道理,那隻能是佛教文化,與解脫沒有半點關係的。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就究竟圓滿,也隻有這樣你才能稱之為聖賢。單單是研究佛教的道理,結果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也無非做一個漢語老師,沒有實在意義。再說雲隱師父雖然遇到不少貴人,但是現在已經進入真正瓶頸了,何去何從需要下卷分解了。
遙遙中原行,虔誠尋祖根,癡心也無改,堅定做佛人
講到雲隱師父雖然受到很多人貴人的指點,但是依然遇到了修行的瓶頸,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因為佛法是次第法,是由三乘教法組成,最終達到一乘實教,才能真正學到究竟法,所以說入門一乘法都算不上的,隻是圍繞教理教義在學,甚至很多東西與解脫沒有關係,因為很多都是被世俗化了,這是容易誤導大眾的。比如戒律,戒律是什麼呢?這是多數學佛人非常懼怕的,一般初級稱之為五戒,五戒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甚至出家很多年的人都說不出來,隻能知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在佛教中,什麼是不呢?金剛經上有,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這裏的不指的是什麼呢?為什麼大家不能明白呢?不是一個住性詞,是差別指,五戒中的不,一樣是差別指,是指如來性具備五根本的條件,也稱呼根本戒,根本指的是本性。而世俗男女不具備根本,同樣也不具備根本戒,雖然你的行為好像是做到了,實際上你的心性依然做不到的。這就是差別。這就讓多數人在學習過程中常常以為自己的對的,是按照佛說所做的錯覺,耽誤了你的正信。甚至很多人把戒律妖魔化,說什麼下地獄之類的話。好像戒律如同魔鬼一樣,一旦觸犯就如何如何的的,這是對佛教的不理解,迷信了自己還不知道,自以為是。雲隱法師已經不被這些相所迷惑,唯一的就是如何學到更深奧的佛法,方便自己進步。不管如何還是需要出山走走,尋訪善知識。雲隱便請假下山,這一下山便是十二年,第一站就到達了華山去看望老道士,在老道士處住一段時間,說感恩也有說參學也有,諸多的雜心都已經升起,這就是常人習性,看望完華山道士,雲隱師父便踏上了中原之路,因為在佛教發展過程中,中原地區的佛教是非常純正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大唐佛教的留存,大唐在人們心目中認為是西安,實際上大唐範圍很廣的,唐全盛時期疆域麵積在1600萬平方公裏左右,西北到達鹹海,直接和今日伊朗接壤,北邊到達貝加爾湖,南部包括全部越南,東北遠達朱格朱爾山脈。大唐文化發展分幾個階段全地區,第一就是關中佛教,第二就是中原佛教,三晉佛教,這都是大唐佛教發展主要區域。而中原有洛陽白馬寺,雖然是東漢時期就有,但是大唐佛教發展,已經普及到了中原,中原的原始寺廟一直留存完好,雲隱師父也聽說過,所以第一站就到達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