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行腳參訪(1 / 1)

離開白馬寺,急登太白頂,圓光塌下住,急待真法尋。

雲隱師父到達白馬寺,先去客堂報到,這是出家人的規矩,也稱掛單,單是禪林用語。又作掛搭單。指僧堂內各人之座位,或各單前長六尺、寬三尺之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之座席。床前所置寬八寸之板,稱作單板。一般稱僧堂內各人之席位為“三條椽下七尺單前”,即因床位之橫麵(寬度)有三尺,其上有三條木椽,床位之長度(深度)有六尺,再加上床前一尺之單板,合為七尺。此外,在自己左右兩鄰之單位,稱為鄰單。又辭別寺院而他去,稱為起單,或稱抽單。一般言之,安居終了後,若受師家指導而無效果,則應起單;或對成績不良者,由師家命其起單。僧眾請假暫時外出,而超過十五日以上者,亦須起單,故起單又稱暫暇(暫假)。開創僧堂,即稱開單。若犯戒被擯棄出寺,稱為遷單。單實際上就是登記,消除登記的意思,雲隱師父住了下來休息幾天,這幾天正好遊曆白馬寺的全貌,這是東漢第一座寺院,相傳攝摩騰、竺法蘭曾經到過的地方,與其同時也有一位出家僧一起住進了寺院,雲隱師父就和這位法號法忍的師父就結上了緣分,二人在寺院小住幾天就離開了,這也是雲隱師父第一次離開大山,第一次見大平原。法忍畢竟是出家時間早,出行經驗比雲隱師父要多,但是對佛法可無法與雲隱師父比,在彼此的交流中,各自取長補短,建立了要好的關係,他們倆一邊走一邊打聽哪裏有真正修行高的法師,法忍師父是淨土道場出家,其他法門沒有學習過,當雲隱師父告訴她他佛法非常之廣大時候,法忍師父如雷入耳,頓然心生歡喜,求法之心即刻升起。法忍師父告訴雲隱,在河南桐柏山,有一個師父據說很厲害,不過他是律宗道場,對於雲隱師父,管他什麼宗,能找到修為高的人,就是目的,兩人一拍即合就去了桐柏山,來到桐柏山太白頂,見到了住持圓光法師,二人即拜依止,很快成為桐柏山的常住僧侶,雲隱和法忍二人邊學習,便修行,對於依止很多人不太了解,這是佛門的專業名詞,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為所依而止住或執著。又一般謂依賴於有力、有德者之處而不離,亦稱為依止。在證量上指菩薩種性四種依止:(一)無量善根依止,(二)無量智慧依止,(三)一切煩惱障、智障得清淨依止,(四)一切神通變化依止。菩薩修習諸波羅蜜有五依止,即:(一)物依止,(二)思惟依止,(三)心依止,(四)方便依止,(五)勢力依止。一般稱依止善知識為依止。法忍和雲隱二位師父從此就安心常住圓光住持之處,精進戒律,而圓光法師也很歡迎他們,但是遲遲不給他們傳授修行方法,佛法就是如此,想學習佛法,必須真誠求法,不求法再好的法師不會舍法的。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雲隱法忍勤努力,好事開始看後頭。

自古說修行難,成佛更難,一點不假,雲隱從6歲開始進入佛門,轉眼就28多歲了,是可真快啊,22年雲隱師父還沒有真正的摸著門道呢,自從住進太白頂,圓光法師對他們倆非常的歡喜,不時的引導他們學習戒律,同時傳授他們真正的行法,律宗和其他法門不一樣,一定要嚴格戒律,無論在家或出家修行,都要以戒為基礎。但是圓光法師是一個大明白人,他對律宗二用做到淋漓盡致,很多人不懂戒律認為戒是關鍵,不明白戒就是性,性則為戒,不明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得成就解脫的關係。在講解戒律的過程中,講解禪宗以戒為基礎,也隻有真正的性戒才是根本,而今天很多人卻依然認為戒律隻是一個規矩,他們不明白開悟見性,就是開悟見戒的道理,學習一輩子戒律搞不清楚自己所堅持的戒律是什麼,自古來戒性則戒心,心無染何處持戒呢?這就是上乘修法,雲隱師父和法忍師父二個人,在圓光住持的帶領下,很快學習了諸多宗派的教理教義,因為圓光法師也是非常修行高的人,當然雲隱法師和法忍法師還是進步了很多。雲隱自從和法忍認識以後,在修行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無論任何時候彼此都會主動討教,謙虛學習。尤其對律宗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是他們二人,開始真正修行的第一步。太白頂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相傳是戰國時楚人鬼穀子修真之地。據記載,明代吳承恩《西遊記》中人物菩提祖師對應。桐柏縣桐柏山淮源風景區內有水簾洞、通天河、跑馬場等地名;隨縣桐柏山七尖峰上有五指峰、和尚石、猴子石、天蓬石、仙人頭、大仙垛、小仙垛、黃龍潭、黑龍潭、牛魔石等地名,均與西遊記中或人物名或地名相關聯。可見太白頂不是一般人能呆得住的地方,雲隱借助法忍的初行經驗,找到了這一塊聖地,也算是找到了真正的根。而圓光住持已經89 歲了,在太白頂住持40餘年,當雲隱和法忍二位上山的時候,圓光法師就把自己所悟道的修行經驗以及對戒律的要求標準一一全部傳授給了他倆,以備將來的位置傳承給他們,這是故事真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