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識心種子(1 / 1)

以德育後善施舍,巧妙藥方修五明,自食其力養寒舍,精進修行勤勞動

上卷講到雲隱師父紀念圓光法師周年法會圓滿結束,幾千人參加非常殊勝,在這場法會中,表達了弟子們對圓光師父的哀思,同時也讓更多人相信佛法是真實不虛。佛法的特性就是感恩,感恩在佛教是普通用語,但是感恩的含義可非常深奧,感恩真德如同頂禮佛足,受化感恩,不唯感恩,憨山大師曾經用感恩懷德來表達我們心存真性,性德等同,平時大家語言感恩,並非不是感恩,但和真正性德相隨的感恩是不一樣的。而雲隱師父帶領大眾,正是懷德之心的感恩,才有了香火旺盛,信眾潮湧的盛況,這就是感恩之功德。德在佛教中是一個常見的字,通常與功德組合,而儒家文化常用的是道德組合,這兩者差別是什麼?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天台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已曰德。’勝鬘經寶窟上本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而道德的解釋又是一碼事,道德則為人類社會生活規範中必要的個人規製。孔子提倡以仁、德為中心之人倫關係,基督教天主教等亦極重視道德力量。以耶穌神愛之中的博愛精神而愛鄰人,從而展開其倫理思想,這是道理的理性。所以用道德規範教育他人,而用功德圓滿本性,這就是道德與功德的差別。雲隱師父既用道德規範僧眾,同時也叫大眾積功累德成就菩提,組織大眾出坡勞動,這也是寺院所有人的必須做的事情,寺院需要的勞動工具很多,大部分都是師父們自己動手製造的,犁鏵,鋤頭,鐵鍬,挑水桶都是木頭做的,一年四季,夏種秋收,解決寺院僧人的夥食問題,這就成為為農禪並舉,日常僧人也出山采藥,防患一些小病,抽空學習一些基礎的病理知識,幫助山下村民解決一些頭痛腦熱的問題,慢慢寺院也就發展起來了,燒香的香客很多,寺院一直是免費提供大眾吃齋,偶爾有人布施,就當做寺院的開銷了。這就是清貧的修行生活。

品嚐百色味,方便茶禪客,戒禪本一源,怎麼能分家。

話說雲隱來到太白頂已經三年了,三年間除學習戒律和禪修,那就是做飯了,因為從陝西到河南,雖然都是寺院的常規素食,但是風味各各不同,寺院香客來的人很多了,東西南北不同地方的人都有,所以飲食是雲隱最發愁的事情,作為住持理應做好自己的工作,齋堂應該有其他師父料理,但是雲隱與其實住持不一樣,而是每天蹲守廚房,幫忙洗菜做飯,在大眾的眼中,隻看到了住持和尚在勞動,沒有發現雲隱師父在齋堂是一種修養,是提升性德的最佳機會,齋堂具備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各各盡有一樣不少,這麼好的一個修行機會,雲隱師父當然不會放過的,因為在修禪過程中,雲隱發現了師兄弟很多人一直在修枯禪,什麼是枯禪?枯槁坐禪。指放下一切而無為無待之絕對坐禪。訶罵默照一如枯木。這種修行方法肯定是不對的,因為在過去大部分的僧眾學到的都是以戒律為主,對於禪修很多人也隻能是禪如枯樹,正因為如此,雲隱師父便從齋堂去領悟,便於讓廣大僧眾能體會到禪的基本方法能夠善於正確的禪修,這是雲隱第一次在律宗道場選擇禪宗修法的開始。如果沒有智慧雲隱師父,不可能悟道這些道理的。但是對於其他師父這可是一個難題,怎麼律宗道場學習禪修呢?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雲隱師父總結了禪修的真正理論,表達萬法不離禪修,實際上律宗的修行同樣是禪修,很多人隻是每天死記硬背戒本,哪裏能悟到戒禪的道理。對於禪修很多人是非常陌生的,因為在禪修的過程中,多數人以為是打坐,多數人認為走進禪堂,就算是禪修。實際上禪修在心,怎麼能在禪堂呢?心在禪在的道理,估計很多人能明白的,禪堂隻是給大家提供學習禪修的一個地方,但是很多人隻是舉行的禪修儀式,表麵上修禪,實際根本不明白禪修的道理,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禪不立文字,單刀直入,想想禪不立文字,佛教傳入中國2000多年來,你們是如何知道的?禪不僅有文字,而不立文字,並非沒有文字,真正的禪文字是識心種子,而種子和樣子的差別,大家應該聽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