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禪識禪實(1 / 1)

法乃容天下,智慧則世間,方便是善巧,華嚴是根本

上卷講到了雲隱法師每天下廚房,第一就是做勞動榜樣,第二就是給大家示範什麼是禪,如何體驗禪,大家也經常聽雲隱講解教理教義,學到不少關於禪的一些理論,實際上禪宗真正開始並非達摩祖師,真正禪功德來至於《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前後三次翻譯,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六十卷,或稱為《六十華嚴》。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華嚴講的就是禪,所以說禪宗的禪是佛最早說的,而佛陀拈花 迦葉微笑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是禪宗包括其他宗是中國獨有的,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宗都是都是後期慢慢建立起來的,最早十六宗派,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佛教進入中國以後,因為中國土地麵積之廣大,傳播需要很多辦法,立宗則為立信,也就是讓大家生產信力,不同時期不同宗的出現,也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其實佛教本為一體,哪裏來一個什麼宗呢?前者的開端,也導致了後人的分別,這就是利弊關係。而現在的人又容易分別,容易去比較這個宗好那個宗不好。爺留下了很多寺院,這宗那宗的說法,尤其是專門弘揚認為自己宗的人,一般來說都是一些理論法師,說明他們根本不明白佛法的心髓,隻是他們學點皮毛教理而已,真正佛法精髓在心,在念,在當下,最終在佛華嚴。所以雲隱師父與其他人不一樣,沒有從文字理論入手,而是綜合現實采用最快,最方便,最直接方式,把佛華嚴的功德傳播給每一個有緣人。這就是法含宇宙法容世界。自古理好講,法難修,這就是雲隱法師依法行事,以理服人的善巧,大眾當然在很短的時間,都很進步,每一位真正能入法的人,很快相貌也變了,體質也提升了,智慧也增長了,這就是正法力量的功德。

禪如獼猿隨處行,立禪需得見根本,不見真實不算禪,了別禪出算正勤。

上卷談到了雲隱師父為了弘法想了很多很多方法,最終還是選擇了戒禪並修,這樣一來,很多弟子都加入了修行行列,前來皈依的受戒的絡繹不絕,法忍師父在修行方麵比其他師兄弟強一些,被安排禪修排僧執職事,負責帶大家,從基本禪論,到實際修行,而禪法雖然古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離開文字又不能傳,必須用文字的方式傳授大家,顯現所受。這就是禪最技巧的大學問,講到禪我們就要從認識禪,禪從論義來說,分八個特點,1禪問,2禪入,3禪性,4禪識,5禪見,6禪實,7禪別,8 禪出。這些估計大部分人都沒有聽到過,但是從禪的特色以四禪八定就已經講的很細致了,本來四禪八定,講的就是三十二相,其禪的八個特征也是代表八正道的,雖然與顯教教理差別文字,實際講的是一個意思。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禪問呢?這就是參話頭,參話頭藝術極高,不是隨便幾句話就稱呼參話頭,問你吃飯沒有問你幾點了,參話頭問的是義(意),一問必然有一答,這就是禪問。禪入指的是,次第初入,也隻有真正明白禪的人才能知。禪次第非常甚微細致,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明白的。禪性指的是觀法悉知,也就是路上風光,修禪者不識路上風光,那不算修禪。禪識又名禪實,是五蓋的實相,而洞悉五蓋實相的體會過程就是禪識過程。禪見即是相見,相見非相見,禪見非禪見,這是修禪必須的通道。禪實即禪識,前者禪識,後者禪實,字同義非,這是禪的真正基本功,禪別意義非常廣大,因為在中國佛教大多數人裏麵(所謂的成就人)其實對禪別知道者極少,因為禪別的狀態非常特殊,這是需要經過三層四通才能達到的,所以基礎教理隻談到了明心見性,實際上禪別境界,具記載也隻有達摩祖師一個人能講的出來,什麼是禪別呢?那就真實的顯化狀態,心性融合大地開花。五停心煩惱別,八念病別,十善業別,六妙門別,禪別的意境非常殊勝,這需要修行才能知。禪出這個名詞很特殊,也是因為極少人能明白其義,從禪出覺就是此意,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禪生,當然也無法明白禪出的意思,即便聽過這個名詞,實際非常難以達到其境界。所以雲隱師父根據老住持的教理,勤修禪戒,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得到解脫,想想這二十多年的曆程是多麼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