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契入條件(1 / 1)

初見本來不為聖,華嚴會上權實印,若知道相即道合,啟蒙必須見實信。

上卷談到了華嚴境界,顯權隱實。顯權隱實是華嚴部的特色,因為多處華嚴表達的是大方廣,而大方廣是菩薩佛階次的狀態,當然雲隱師父不可能一下就能明白的,初期雖然證過開悟見性境界,那也僅僅是開悟見性,屬於四果羅漢的階次,與菩薩佛距離甚遠。真正能修到菩薩佛的境界非常不容易,需要完善十地證量,和三地佛量。三地佛量是三行的別名,所以說菩薩究竟後,同樣需要佛三行的圓滿修證過程。這是多數人夠及不到的。因為覺生初時,心無初相,也無如來相,所以多數人學佛幾十年,一直認為佛性是空性,其實佛性是實空妙有之相(性)不是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有人理解這是不二,實際不是這樣理解的,不二是法門不二,法門即是權實。不明白權實,即便是開悟見性也根本不能明白不二的真實含義,更不能說佛性是空。這就是雲隱和法忍二人的疑惑,不過自從將居士開示後,基本破了這個相,不再糾結了。雖然我們在這裏講菩薩佛境界的文字簡單,實際過程非常複雜,有人也把見性開悟以為自己成佛菩薩了,其實不是這樣的,菩薩所具備的狀態,是凡夫無法猜測到的,有些文字雖然表達菩薩佛境界,真義往往與凡夫理解的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權實混淆,經文必然會理解錯,這就是依文解義的弊端。這就需要鼓勵大眾早早學法早早入門,能夠轉識成智通達聖義為成佛究竟圓滿打好基礎。但是在近代教理教義中,善於用開權顯實開表達對宗義的釋解,開權顯實第一個字就是開,這是開悟見性的開,如才能達到開悟見性,就需要從基礎入手,單學理論是不能開悟見性的,很多人道理講的很順溜認為比較圓滿,同樣不能算是實義,真正的實義是實性,實性是智而非理。所以教理不具備實性是實義,唯獨開悟見性才能算實入實出的真實。這就是需要大眾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生產境界,與色融合,與色相應,才能具備了次第最終的畢竟性。顯權隱實,開權顯實,不能隻看文字,而是心用心顯,這就是智性。也即是華嚴性。僅僅是一心三藏的說法,隻能是鬧笑話,根本無法代表如來藏,即便大家都能略知一二教理,請問你是否通達華嚴實義之華嚴實性呢?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中,一定要善於鑒別真偽,這樣就不會走彎路。

學佛不能學死理,修行不能無證量,佛法廣大妙無窮,體會實踐最關鍵

上卷講到雲隱師父在修行中,一直求索最高法門,偶遇將居士,得到了華嚴法寶,立誌痛下苦功,完善華嚴實義,修華嚴的前提就是先開悟見性,在小乘教理中,以四果羅漢實量判別,一次進入菩薩修行階段,這是符合三十七道品,五十一次第的。但是華嚴部,那就不一樣了,因為修華嚴是華嚴宗的特定研判標準,必須符合華嚴實義的,近代很少人能真正理解華嚴,修華嚴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這就是讓開悟見性卡住了。大家也就以學習淨土,學習天台為主,多數是學習理論,實際上達不到淨土與天台的的標準,因為淨土宗和天台宗的基本境界就是開悟見性,這是沒有半點合乎的,很多人一句佛號念到底,這能開悟還是能成佛呢?念一輩子又能如何呢?不是真實的修行方法,印光法師雖然鼓勵大眾念佛法門,但是別忘記有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的道理。而雲隱師父早早就已經破了這些相,也知道淨土法門和天台法門的玄機,所以也就堅持了戒律和禪宗,佛法無論任何法,都是含攝一切法的,同樣淨土法門也含攝律宗法,和禪宗法,這就是妙機之道。總歸無論哪個法門都是需要達到真知灼見的覺知性,真實性,隻有這樣才能有機會成為畢竟圓滿,我們現在多數人理解的佛法,認為是學習的多少來決定修行有多高,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甚至很多教授都是如此理解。很多人認為成佛後不也一樣是人嗎?其實不是這樣的,人類通過緣分通過修行,所出現的身心變化,是用肉眼無法看到的,用大腦思維是無法想象到的,即便是科學家,也一樣無法用儀器測量到的。修行的次第質量,決定身心智量的轉化,在最初時期佛教一直以舍利子證明修行的高低,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了,為什麼深山老林的修行者,飽受風寒饑餓,甚至冬著薄衣也照樣身體好呢?這就是身體質量的轉換,修行不僅僅是得智,更可貴的是得體,而這個體,是性德所用,是清淨之體,當然煩惱減少,身心自然健康快樂,這是修行最大的得益,而從古到今,多少人在探索神通法術,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神奇力量,如果修行真正達到擁宇宙自然之能量,這點神通法術,對於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算得了什麼,根本就是小兒科。佛法最高境界需要繼續努力實踐與探索,法無止境,萬萬不能拿基礎佛法,認為就是究竟佛法來講,否定佛說,否定五眼六神通,這是錯誤的,更可惡的是有人喜歡標榜自己對佛法的文化認知,否定如來性的存在,這才是當今最關鍵的事情,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修行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做人容易成佛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