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藏即華嚴,演化諸世界,入胎即轉識,凡聖差別位。
入胎是密中之密,胎藏即是密宗一直提倡的,有人說胎藏即是如來藏,這個說法牽強,瑜伽二卷三頁雲:此之胎藏、八位差別。謂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屍位、鍵南位、缽羅賒佉位、發毛爪位、根位、形位。胎藏有二義:一隱覆義,如人在母胎,而隱覆其胎也。理體隱於煩惱中而不顯現,故雲胎藏。二含藏義,如母胎內含藏子體而覆育之也。理體能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之,故名胎藏。而此含藏有執持與出生之二義。金剛界為始覺上轉之自利門,故約轉識所得之五智,統收其曼荼羅於五部。胎藏界為本覺下轉之化他門,故約大定智悲之三德,統收其曼荼羅於三部。
一、佛部是於果上理智具足,覺道圓滿者。
二、蓮華部此為如來之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喻之而名蓮華部,。
三、金剛部是為如來之慧力,用能摧破惑業苦之三藏,故喻之而名金剛部。
‘三部三配’蓮華部法,金剛部般若,佛部解脫。
‘三部主’佛部主為大日,蓮華部主為觀世音,金剛部主為金剛手。又佛部為金輪王佛頂,蓮華部為馬頭觀自在,金剛部為三世勝金剛。
‘三部母’三部各有主能生之德之尊,謂之部母。佛部之部母為佛眼尊,蓮華部為白衣觀自在尊,金剛部為忙莽雞菩薩。
‘三部明王’三部各有明王,佛部之明王為最勝金輪佛頂王,蓮華部之明王,為訶野吃利囀(馬頭)金剛部之明王為蘇婆(勝三世)。
‘三部明妃’佛部之明妃為無能勝菩薩,蓮華部為多羅菩薩,金剛部為金剛孫那利菩薩也。
‘三部忿怒’三部之教令輪身也,佛部之忿怒為不動,蓮華之忿怒為嚩訶鉤,金剛部之忿怒為軍荼利。
‘三部種子’佛部為□字,蓮華部為□字,金剛部為□字。
‘三部數珠’佛部為活兒子(菩提子),蓮華部為蓮華子,金剛部為嚕拏囉叉子(金剛子)。
‘三部護摩法’佛部為息災法,蓮華部為增益法,金剛部為降伏法。
‘三部色’佛部為白,金剛部為黃,蓮華部為赤。
胎藏,音譯檗喇婆;界,,音譯馱睹。全稱大悲胎藏生。密教兩界之一。與“金剛界”相對。胎藏有含藏覆護及攝持之義。依大日經疏卷三謂,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識之種子,為母胎所含藏覆護,至諸根備足,尋誕生發育,習諸技藝,後施行於事業;猶如依眾生本有之理性,學大悲萬行,顯現淨心,發起方便,修治自地,自利利他,究竟圓滿,稱為大悲胎藏生。故知,胎藏乃指眾生所具之理性,而理平等之法門,稱胎藏界,與金剛界之智差別之法門相對。又胎藏界乃從果向因本覺下轉之化他門,賅約大定、大智、大悲三德,而立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三部之法門。(大日經疏卷五、秘藏記)
以上是入胎所顯的教理義說,從入胎之時,就已經進入了胎藏,但是僅僅名詞的解釋的完全不夠,這需要行者從實證的過程中去擇練所見的一切。
生死同具歸來性,脫胎換骨硬道理,八期含攝出入住,轉凡成聖脫輪回。
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這是成就是次第過程,上卷講到,八位三部,意思指入胎需要八個不同差別狀態,完善這八個差別位,才算是真正的入胎,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開悟見性,而開悟見性的狀態,須具備八個差別位,才算真正的開悟見性。第一個在經典中用聚合受位,即羯羅藍位。第二,二七所受,這是遏部曇位,三七所受。第三健南位,健壯的意思,四七所受。第五,五七日之後,四支諸根,形分具足,是名缽羅賒佉。(四支者,二手、二足也。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第六,發毛爪位。第七根位具眼,第八彼所依處稱形位。所說開悟見性原來需要八個位次條件,才算真正的開悟見性,而在近代佛教中,能夠達到這樣水平的人,實乃不容易。多數人證悟之顯,也隻停留在聚合所受之位。難怪藏密整天說,密宗是最高法門,其實密宗人這樣的說,不是不正確,是他們理解的依然是教理,如果真實達到這樣證量那可了不得。所以文字佛,人人都會,實入胎很少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切顯化赫位,離開胎藏萬萬不能,修行可不是兒戲,那必須實打實證入才行。
我們再說住胎,住胎在佛教中講的非常細致,依人生八期來解釋的,為什麼要用人生呢,佛性是誰生的呢?必然是人,所以住胎期、在生時、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和殘年表達胎藏的狀態,而這八個時期的表達,也非我們大腦思維的理解,那講的是胎性喻說。在過去的經典中表達的是佛陀示現和化現。八相十相表達,入胎到住胎需要具備五種瑞相,(1)放大光明,(2)大地震動,(3)諸魔宮殿隱蔽不現,(4)日月星辰無複光明,(5)天龍等眾悉皆驚怖。住胎也必須符合住胎狀態,否則都是不為聖量。在修行高深法門的時候,切記一個。佛法是脫胎換骨法,不是理論邏輯法,佛法是生死雙依法,不是死後再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