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徒朝名山,肩負萬眾苦,不求功與名,但求真法尋。
在五台山雲隱師父和弟子們,從朝拜萬,五台五峰,又從忻州轉朔州應縣木塔,後到懸空寺,因為在五台山的時候,雲隱師父得到一個好消息,據說應縣木塔有佛教原始記載,據記載塔內供奉著兩顆佛牙舍利,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裏,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 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兩顆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盤經》中記載的捷疾羅刹所隱身盜取的一雙佛牙。雖然木塔很年輕,而佛牙的考證也是非常必要的。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建成於1400年前北魏後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可見佛教在各個朝代都有共性的發展和輝煌。三個徒弟,延逸,延昶,延棽見證了佛教的發展,也給他們增長不少的知識。朝拜完懸空寺後,師徒決定第二站峨眉山,據記載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曆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這是峨眉山的起源,雲隱雖然看到了佛教發展的足跡和古人的智慧,但是揪心的事情更加多了起來,佛法究竟從哪裏來,寺院為什麼那麼多,這些問題讓雲隱一時吃不下睡不著,想來想去還是選擇九華山,普陀山,等朝拜完四山再說。
師徒四人從峨眉山到九華山,九華山原為修道成仙的地方,文獻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布道,創立茅庵\",《安徽通誌》卷四十載,\"晉隆安五年,杯渡禪師創寺於九華山\"。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岩,建伏虎庵為道場。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辟為地藏菩薩靈跡。朝拜完九華,又來到普陀山,據\"舊誌\"記載,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一個西域僧)來潮音洞錢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予七色寶石,靈感始起。鹹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鍔第三次入唐,詣五台山敬禮,至中台精舍,睹觀音鄉容貌端雅,懇求請歸其國,眾從之,鍔即肩負至明州開元寺,覓得張友信(一說張支信)便船,將登舟,像重不可舉,率偕行,賈客竭力負之,乃克勝。及過梅岑山,濤怒風飛,舟人懼甚,鍔夜夢一僧謂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鍔泣以夢告眾,鹹驚異,乃置像於洞側,祈禱而去。朝拜完四大名山,雲隱也沒有找到真正的佛法,隻是看到了佛教的發展足跡,便攜手弟子回到了太白頂。這一朝拜整整三個年頭。三個徒弟也漸漸成長。